原特提斯北界东段早古生代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rmprinth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秦岭地体位于秦岭造山带北部,主要包括宽坪群、二郎坪群和秦岭群,是研究原特提斯洋北界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近年来,地质学家们通过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手段对北秦岭地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造山带内部的各个构造单元及商丹缝合带,而对洛南—栾川断裂研究较少,这使得宽坪洋的演化过程至今仍不清楚,也阻碍了对原特提斯洋北界的深入研究。本文以构造解析为基础,通过筛分北秦岭地体及华北块体南缘不同期次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横跨研究区的地质剖面,并通过收集已有的变质年龄资料和碎屑锆石数据,来探讨宽坪洋的俯冲—碰撞—折返过程。根据详细的构造解析及已有的变质年代学资料,本文将研究区内的褶皱构造变形分为三幕。其中第一幕变形以倾向北北东和南南西方向的透入性面理(S1)为特征,局部残留紧闭的F1褶皱。第二幕变形以紧闭不对称褶皱为特征,其轴面面理(S2)也主要倾向北北东和南南西方向。这两幕变形发生在约440-400 Ma之间,限制了北秦岭地体与华北块体南缘的碰撞和折返过程。之后,这两幕变形被第三幕变形所改造,后者主要以北东东走向的直立宽缓褶皱和广泛发育的膝折带为特征,其发生时间较晚,可能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此外,划分北秦岭地体与其邻区及其内部各岩石构造单元的洛南—栾川、官坡—乔端、朱阳关—夏馆和商丹断裂带均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主体表现为早期以韧性剪切作用为主,晚期以逆冲作用为主,且这些断裂活动在平面上都具有分段性,具体表现在不同地区断裂倾向或韧性剪切方向不同,这可能是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局部发生调节作用的结果。宽坪洋是个个存在于中元古代—早古代期间的大洋,其闭合的古缝合线为洛南—栾川断裂,同时由于该断裂两侧地球化学存在巨大差异,甚至超越了商丹带,因而推测洛南—栾川断裂代表了研究区内原特提斯洋的北界。华北块体南缘长期存在的被动陆缘沉积体系说明宽坪洋不可能向北俯冲到华北块体之下,此外,地质剖面揭示了主体向南倾的边界重大断裂和F2褶皱轴面,收集的前人的变质岩数据说明高压榴辉岩主要出露于秦岭群北部,而高压麻粒岩主要出露于秦岭群南部,这些现象共同说明宽坪洋洋壳向南俯冲到秦岭群之下。此外,本论文将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最新年龄为-640 Ma的宽坪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与秦岭群相似,而与华北块体完全不同:而最新年龄为-510 Ma的宽坪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则与秦岭群和华北块体均有相似性,这说明华北块体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期间随着宽坪洋的持续向南俯冲而与宽坪群逐渐靠近。宽坪洋最终在早古生代晚期完全闭合,表现为华北块体南缘与北秦岭地体的碰撞及随后北秦岭地体的折返过程。
其他文献
<正>遗传综合题通常联系分子遗传学、变异和细胞增殖等内容,以基因互作、致死现象为背景信息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应用,如遗传类型、显隐性和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断,遗传
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的建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教师与学生的有效组合不但提高教学效果,也是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条件。特色教学应是各校同类课程差异的标志。教师不但要熟知
宁南固原岩盐矿地区岩盐矿产储量丰富,具良好的开发前景,开发利用好这一丰富的矿产资源,意义重大。该区岩盐矿的存在严重影响区域地下水的水质分布和化学成因,岩盐矿的开发对
华南板块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拼贴而成,二者的拼贴作用在扬子东南缘形成了一条呈弧形展布的江南造山带,该造山带形成和演化过程长期受到地学界的关注。下江群分布于江南造山
分析了冶金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从稳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严抓生产实习教学过程和多种实习方式相结合等方面,介绍了
某高层建筑封顶后倾斜值超出规范允许值,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基底下全填充溶洞的土参数和上部结构荷载分布不均性进行了地基变形和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浅层下伏全填充溶洞的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性质决定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形势下,实践教学权重不高,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下降,严重制约整体教学水平。通过对专业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