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信息技术跨越式的发展,金融业也随之改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促使金融业务移动化、智能化。随时随地即可享受金融服务,特别是支付、理财等。在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了“余额宝”,震惊了整个金融业,之后类余额宝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增强了人们的理财观念。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大街小巷的人都在使用二维码支付,这得益于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凭借其收益高、业务运营成本低以及高效率等优势,吸引了众多本属于传统银行业的中小微客户,使得原来属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客户和小微贷款客户都转向了互联网金融,在长尾客户面前表现了巨大的优势,特别是在第三方支付、P2P网贷、转账、理财等业务方面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收益表现为两个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学习模仿而产生的外溢效应和收入下滑的负效应。商业银行通过自身互联网化,推出自己的互联网产品,以及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展开合作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经济下行压力等方面的影响下,其盈利能力也在经受考验。因此,总结分析这种正负效应变得对商业银行有意义,以及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改善当下的这种局势。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优秀文献的梳理分析,以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为主线,引入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在互联网金融内涵、特征、业务模式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较,总结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等方面的盈利能力影响。发现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关系有竞争、补充和合作三种。实证方面,本文选择了5家国有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银行和4家城市商业银行在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商业银行收益ROA(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同时以ROE和NIM为稳健性检验指标,互联网金融指标采用百度指数,以第三方支付为稳健性检验指标。使用面板数据,实证结果显示,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仍然产生显著负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