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杰出的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其作品主题覆盖不同领域:身份、婚姻、爱情、性别、历史、宗教、哲学和政治等。《终结的感觉》表达了巴恩斯对记忆可靠性的探寻与发问,对当代社会的一种人文关怀。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托尼的心路历程,即如何从编造虚假记忆到面对现实、忏悔过往。托尼的心理特征和话语表达体现出其人格结构的失衡。而国内外学者们对此小说的研究集中于它所体现的后现代特征、叙事策略以及新历史主义,鲜有文献详细分析主人公的心理特征与其记忆的关系。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为基础,探析主人公心理变化对其不可靠的记忆和自我认识的作用与影响。论文共分三个部分,引言、主体和结论。引言部分首先介绍巴恩斯的生平以及《终结的感觉》的情节梗概,其次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介绍,进而对这部小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最后强调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分析托尼回忆中粗鄙的言语,追求生理快乐的感情经历,对朋友自杀事件的冷漠,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格缺陷。结合人格结构“本我”的特征,本章节旨在剖析托尼的“本我”如何控制他的心理无意识,并导致虚假、扭曲记忆的出现。托尼在回忆过去人生经历时,受“本我”驱动,遵循“快乐原则”,忽视真实的记忆,为自己构造一个虚幻的世界。第二章以托尼回到现实的行为表现为事实依据,具体探究他如何在现实与欲望、“自我”与“本我”之间挣扎徘徊。对艾德里安日记的追寻,正视艾德里安自杀的真相是托尼“自我”对其“本我”的欲望抑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托尼是矛盾的,遵循“现实原则”,受“自我”的调节要有理性、合理的行为,受自身自我本能的限制要屈服于欲望与快乐。第三章深入分析托尼在看到他对艾德里安的儿子的诅咒灵验后,如何为曾经黑暗的过往、荒谬愚蠢的记忆感到悔恨。受“道德原则”的驱使,托尼在人生即将终结时,开始怀疑记忆的可靠性、历史的真实性,重新审视自己,构建新的自我。在“超我”的引导下,托尼开始同情朋友的自杀,改变道德准则,思考人生终结的意义。结论部分对论文总结: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终结的感觉》可得到全新的解读和阐释。人格结构的失衡导致托尼虚假记忆的出现,也会是记忆不可靠性的可能性原因。在此结论的基础上,论文希冀此部小说能够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和多元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