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外语交际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一项调查,旨在揭示中国外语学习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语言焦虑及课堂内外外语交际意愿间错综复杂的影响关系。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第二语言动机自我系统(L2MSS)和Macintyre等人1998年提出的第二语言交际意愿金字塔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二语动机,语言焦虑及课堂内外交际意愿关系模型,并在本研究中加以验证。基于模型的研究假设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中国外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动机自我系统构成;(2)中国学习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语言焦虑的预测力;(3)中国学习者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语言焦虑对其课堂内外二语交际意愿的预测力;(4)模型构成要素与学习者个体差异相关的变化。作者采用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混合式研究法验证上述假设。首先,本文的研究工具主要来自国外成熟量表,同时作者也略作适当修改以切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自一所山东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共计1592人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初步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后选拔出的二十二位被试又参加了两个月后的半结构式访谈。问卷收集到的数据提交SPSS17.0及Amos17.0处理分析,得出描述性统计结果,量表的信度效度良好,假设模型得到验证。访谈收集的数据都被仔细誊写下来,进行了定性分析。综合定量及定性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由三要素构成的二语动机系统在中国这一典型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得到验证,为这一新生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2)动机自我系统三要素都能够很好的预测学习者的语言焦虑水平,理想二语自我与英语学习经历均与语言焦虑显著负相关,而应该二语自我却会刺激语言焦虑水平明显提高。(3)动机自我系统三要素都能够预测学习者的课堂内及课堂外交际意愿水平,其中以英语学习经历对课堂内外交际意愿的影响最大。访谈显示,高交际意愿组的被试较多提到理想二语相关内容,中交际意愿组的被试学习英语则是多为应该二语自我所驱动。低交际意愿组的被试更经常提及英语学习经历相关的内容。(4)中国大学生学习者课堂内交际意愿显著高于课堂外交际意愿,且课堂内交际意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课堂外交际意愿。访谈显示,较之于课堂外,中国大学生学习者更愿意在课堂内进行外语交际。在外语学习环境下,英语教室是为数寥寥的几个学生有机会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地方。拥有较高课堂交际意愿的学生往往也有较高的课外交际意愿,而课堂上就不愿意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同学在课外也常常保持沉默。(5)语言焦虑作为一个重要的情感变量对外语课堂内外交际意愿的预测力比预想为低。然而,焦虑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情感变量。几乎所有参加访谈的学生都提到了外语学习中的焦虑体验。与主流研究结果相悖,相当部分被试声称,语言焦虑对外语交际意愿的也有积极影响。(6)模型中的六个变量都存在学习者个体差异相关的变化。(7)虽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语言焦虑及课堂内外交际意愿的预测力已经得到验证,但是定性研究部分却指出考察中国学习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语言焦虑和外语交际意愿的相关关系必须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访谈显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估,过于依赖他人评价,面子情结以及集体主义(不希望有异于众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动机,语言焦虑和课堂内外的交际意愿。(8)访谈表明,考试对于外语学习和交际意愿的影响如意料般深远。在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下,许多被试称学习英语只是因为它是一门必修课,而且自己必须通过考试而已。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学习者的应该二语自我与交际意愿间并不显著的相关关系。(9)被试在访谈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外语交际意愿的建议,这些建议大多与课堂教学实践相关。提及较多的方面包括提高教师个人魅力,独特的教学方法,使用合适的教材以及营造积极温暖的课堂环境等。定性与定量研究紧密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前一阶段的定量研究中的部分发现。本研究的发现将给二语习得,外语教育,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目前仍在进行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等各方面带来启示。本文研究对象都是兼具复杂性和多面性的变量,因此局限性在所难免。作为探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语言焦虑及二语交际意愿的首次尝试,本研究的结论还需要未来更多研究的证实。本文结尾处提出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