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次系统地对柳林县的地质灾害展开了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评价。基于GIS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结合AHP-信息量模型,开展了柳林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建立了柳林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体系,并根据风险性的分布特征,划分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提出了柳林县地质灾害不同防治等级的风险管控措施,建立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取得了主要成果如下:(1)查明了柳林县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柳林县发育地质灾害270处,其中滑坡91处,占比33.70%,崩塌162处,占比60%,泥石流2处,占比0.74%,地面塌陷15处,占比5.56%,以滑坡、崩塌为主,其规模以小型为主。柳林县地质灾害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强烈,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方,时间上主要集中分布于雨季及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2)揭示了柳林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柳林县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斜坡结构、降雨、水系、人类工程活动及植被等因素影响。展开分析了滑坡、崩塌的形成机理,其中滑坡灾害形成机理以黄土层内滑坡和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进行分析,崩塌按机理可分为倾倒式、滑移式、坠落式三种类型。(3)选取坡度、坡高、坡向、坡型、地貌、工程地质岩组、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地距离、距矿山距离、植被覆盖度评价指标,利用AHP-信息量法进行了柳林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极高易发区面积243.93km~2,占全县面积的18.95%;高易发区面积428.44 km~2,占全县面积的33.28%;中易发区面积270.51km~2,占全县面积的21.01%;低易发区面积344.63 km~2,占全县面积的26.77%。(4)将易发性评价结果与降雨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了柳林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极高危险性面积166.08km~2,占比12.90%;高危险性面积400.98km~2,占比31.14%;中危险性面积424.93km~2,占比33%;低危险性面积295.52km~2,占全县的22.95%。(5)选取人员易损性、建筑物易损性、道路易损性作为易损性评价指标,进行了柳林县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基于危险性评价结果和易损性评价结果,进行了柳林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极高风险性面积82.77km~2,占总面积的6.43%,发育地质灾害100处;高风险性面积205.56km~2,占总面积的15.97%,发育地质灾害87处;中风险性面积710.86km~2,占总面积的55.21%,发育80处地质灾害;低风险性面积288.31km~2,占总面积的22.39%,发育地质灾害3处。(6)在对柳林县单体地质灾害风险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选取王家沟村滑坡做风险性定量评价,其评价结果是:在天然工况下,人员风险达到0.1759人,财产风险达到27.5108万元;在饱水工况下,人员风险达到0.8839人,财产风险达到138.2167万元。(7)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进行了柳林县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其研究结果表明:重点防治区分布面积397.07km~2,占比30.84%;次重点防治区面积544.66km~2,占比42.30%;一般防治区面积345.77km~2,占比26.86%,针对一般防治区风险管控建议以群测群防为主,次重点防治区以群测群防辅以工程治理为主,重点防治区需常态化进行群测群防工作,并根据险情和规模选择搬迁避让、排危除险和工程治理措施。根据不同区域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