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疗效观察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0085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突发性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为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由于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法很有限且缺乏循证医学依据,疗效不确定,世界各国治疗突发性聋的方案并未统一,因此研究突发性聋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疗突发性聋有其独特之处,但文献报道较少,疗效亦未得到公认。近年来兴起的生活方式医学,强调调整生活方式防治疾病,与中医一直强调的整体调理、治养结合的理念不谋而合,将这一理念应用于突发性聋的治疗,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首次尝试在中医综合治疗突聋的基础上,落实中医养生理念指导下的生活方式调整,实现中医治疗与生活调养的有机结合,应用目前公认的疗效标准观察疗效,并分析生活方式调整及其它影响因素与突聋疗效之间的关系,为突聋的治疗拓展新的思路。方法以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住院的突发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统一采取中医综合治疗(中药内服、针灸、按摩导引等)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养生理念指导患者调整不良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饮食、睡眠、心情等三个方面,实现治养结合。根据患者的依从性分组,依从性好的归入实验组,依从性差的归入对照组。另取2011-2019年期间单纯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进行历史对照。根据患者出入院时的听力变化情况计算痊愈率及有效率,同时分别评估常见伴随症状耳鸣、耳堵及眩晕的疗效。运用自行设计的生活方式调查量表评估患者出入院及住院期间的生活方式情况。所有数据整理后录入Excel(2016)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各组的疗效,并运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诸因素。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结果1.符合入选标准对象共106例,其中男44例,女62例;年龄18-74岁,平均46.04±14.59岁;住院时间3-26天,平均10.19±3.99天;病程1-84天,平均19.47±20.61天;伴有耳鸣83例(78.30%),伴耳堵64例(60.38%),伴眩晕32例(30.19%)。2.总体疗效:(1)经过中医治养结合住院治疗,痊愈17例,显效8例,有效39例,无效42例,痊愈率16.04%,总有效率60.38%。其中,病程≤7天有效率为77.78%。伴随症状中,耳鸣有效率与痊愈率分别为68.67%、10.84%;耳堵有效率与痊愈率分别为51.56%、39.06%;眩晕有效率与痊愈率分别为87.5%、71.88%。(2)历史对照:在病程相同及其他因素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A组(本研究的样本45例)与B组(既往的研究样本436例)的痊愈率、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住院时间(9.36±3.51)明显短于B组(12.34±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方式调整与疗效:(1)根据患者依从性分组,实验组(生活方式调整幅度大)52例,对照组(生活方式调整幅度小)54例,两组的基线资料(病程、耳聋程度、听力曲线类型、既往住院史、伴随症状、年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有效率(76.92%)显著高于对照组(44.44%)(P<0.05)。(2)饮食调整幅度与总体生活方式调整幅度变化关系最密切(r=0.743,强相关),睡眠、心情次之(r=0.647,r=0.580,中相关)。(3)二元logsitic回归结果显示生活方式调整幅度大的患者听力改善可能性是生活方式调整幅度小的4.131倍。4.影响疗效的其它因素:(1)与疗效有关的因素:病程、耳聋程度、听力曲线类型、既往西医住院史、是否伴眩晕与疗效有关(P<0.05)。其中,病程≤7天的有效率(77.78%)显著高于长病程组别(P<0.05);轻中度聋的痊愈率(66.67%、31.25%)优于重度、极重度聋患者(3.45%、0%)(P<0.05);低频下降型的痊愈率(52.38%)高于其余三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经过西医住院治疗的患者痊愈率为0,远低于既往无西医住院治疗史的患者(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眩晕患者痊愈率(3.13%)较不伴眩晕(21.62%)低(P<0.05)。(2)与疗效无关的因素:住院时间、是否伴耳鸣、年龄、性别、耳别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106例临床研究初步表明,中医治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整体疗效较满意,无论对听力还是耳鸣、耳堵、眩晕等主要伴随症状都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2.生活方式调整幅度是影响疗效最大的因素,调整幅度越大,疗效越好。本次研究中生活方式三因素对突发性聋疗效的贡献程度依次为饮食、睡眠、心情。在中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落实中医养生理念指导下的生活方式调整,可缩短住院时间并达到较理想的效果。3.影响中医治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疗效的其他因素主要有病程、耳聋程度、听力曲线类型、既往有无西医住院治疗史、是否伴眩晕等。其中,病程短、耳聋程度在中重度以内、听力曲线为低频下降型、无伴随眩晕及无西医住院治疗史者,疗效较好。经西医常规住院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应用中医治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仍可取得一定的疗效。患者的年龄、性别、耳别、是否伴耳鸣均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其他文献
1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单臂观察试验明确“仙参汤”治疗鼻咽癌放疗射线诱发的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IOM)的疗效及安全性;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仙参汤”的活性成分并预测靶点,筛选鼻咽癌RIOM已知疾病靶点和“仙参汤”治疗关键靶点,进行分子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分析,构建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的生物网络,探究“仙参汤”治疗鼻咽癌RIOM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后
目的:以国医大师治疗胃痞病的医案为切入点,运用现代统计学结合计算机的数理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探讨其中辨证施治、用药规律的特点,提炼其中的主要证型及对应的核心药物群及核心药物组合,分析现当代胃痞病病因病机的特点,传承国医大师治疗经验,进一步明确现当代中医药治疗胃痞病的优势所在,从而指导临床工作及未来研究方向。方法:参考胃痞病的相关诊断标准,以“胃痞”、“胀满”、“痞满”及医家姓名等为关键词,在大型
目的:活血通络胶囊(HXTL),又称复方生脉成骨胶囊,在临床上多用于预防无症状股骨头坏死(ONFH)的塌陷发生和进一步恶化。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了HXTL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相关基础研究尚未阐明其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具体机制。本研究,试图探讨HXTL是否通过ERα-Wnt/β-catenin通路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s)成骨分化,加快股骨头坏死区的修复,从而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发生和进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以求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足浴治疗肝气郁结型脑梗死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此方在足浴治法下对恢复期脑梗死后失眠属气郁型患者睡眠情况的改善、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肝气郁结证候的缓解情况,以进一步探索中医药外治法对脑梗死后失眠改善的效能、优势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过程中采用单盲原则。研究对象为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后失眠及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
目的:(1)研究麻木型感觉异常的证型分布规律;(2)调查麻木型感觉异常合并焦虑、抑郁的患病率;(3)不同程度、病程、病种的感觉异常患者中焦虑、抑郁患病率及程度的差别;(4)引起麻木型感觉异常的病种分布。方法:本文所选均为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接收,主诉为躯体麻木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评定病人的抑郁及焦虑状态应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PHQ-9、GAD-7)。其中呈现躯体麻木病人,
我国铝土矿资源大多为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优质铝土矿资源日趋降低,矿石A/S低于5的占42%,不适于采用拜尔法处理。高铁铝土矿是典型的复杂难处理铝土矿,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铝铁分选”、“先铝后铁”和“先铁后铝”等方法。本文以文山高铁铝土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先铝后铁”、即在静态条件下磁化焙烧—高压溶出的处理方式,重点研究磁化焙烧对矿相结构演变及溶出机制的影响规律,以赤泥磁选效果进行验证。主要结论如下:
目的: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发现,挖掘,应用。本课题对王立新教授近4年门诊治疗头痛患者的中药处方进行总结,分析其处方用药情况,通过数据挖掘,初步分析王立新教授诊治头痛的中医辩证思维及用药规律。可以发现治疗头痛方剂的用药特点、总结其配伍规律,为头痛的临床治疗
目的:通过收集分析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孕产史、病程、家族史、月经史、血型、肌瘤大小及生长部位、临床症状、手术治疗方案、舌脉、中医证型等因素,探讨子宫肌瘤的发病及治疗,与各个因素的相关性,并归纳子宫肌瘤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子宫肌瘤的临床诊疗规范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选取自2015年9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儿中心一、二、三病区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子宫附件彩超结果提示
目的:这项研究旨在探究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频率、严重程度及中医证候特点,并探究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的临床数据的差异性。方法:急性脑梗死的SAHS筛查,严格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遵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病房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便携睡眠呼吸暂停测试(home sleep apnea test,H
目的:通过收集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影像及资料,分析影响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经手法复位成功小夹板固定后再移位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复位夹板固定后再移位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从而指导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骨折再移位,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7例,其中非移位组72例和移位组35例,收集其性别、年龄、患肢左右、骨折类型、是否骨质疏松、骨折是否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