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131株艰难梭菌表型特征研究目的: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院内感染的首要病原菌。核糖体027型是欧美地区的主要流行型别之一,曾引发大规模暴发流行。但在中国及亚洲地区核糖体017型,即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37型临床分离率较高,然而目前对ST37型艰难梭菌的研究资料极其有限,它能成为主要流行型别是否与其具有更高毒力表型相关尚不可知。本研究选取了131株艰难梭菌,通过对比分析ST37和其他ST型别的耐药率,生物膜和芽孢形成能力,初步探讨中国及亚洲地区ST37型艰难梭菌流行的原因。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31株艰难梭菌对替加环素、甲硝唑、万古霉素等14种抗生素的MIC值。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芽孢萌发试验计算艰难梭菌的生物膜形成量和芽孢形成量。结果:1.131株艰难梭菌对14种抗生素的MIC检测结果显示,艰难梭菌对甲硝唑、万古霉素、非达霉素和替加环素均敏感。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红霉素、头孢他啶、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则较高,分别为61.8%,99.2%,38.2%,85.5%,96.2%,91.6%。同为喹诺酮类,艰难梭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99.2%vs61.8%)。同为头孢菌素,艰难梭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高于头孢曲松(96.2%vs30.5%)。值得警惕的是,121株艰难梭菌(92.4%)为多重耐药株。2.ST37型艰难梭菌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四环素、头孢曲松、红霉素、利福昔明、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型别(P<0.05)。所有ST37型艰难梭菌均为多重耐药株,明显高于其他型别(P<0.05)。对利福昔明耐药的菌株全部为ST37型艰难梭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的艰难梭菌共6株,其中5株为ST37型。3.ST37型艰难梭菌的生物膜形成量(0.82±0.03)与其他ST型别(0.74±0.0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芽孢形成量明显低于ST3、ST2、ST35以及其他型别(P<0.001)。结论:1.ST37型艰难梭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这可能是其在中国及亚洲地区流行的主要原因。2.ST37型艰难梭菌耐药情况严峻,因此在临床上应严格把控抗生素的使用,尤其是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及利福霉素类抗生素。优先选取甲硝唑、万古霉素、非达霉素等敏感药物。同时加强对ST37型艰难梭菌感染和耐药的监控工作。第二部分艰难梭菌对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的耐药特征研究目的:非达霉素和万古霉素是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主要药物。迄今,艰难梭菌对以上两种药物耐药的情况鲜有报道,但是从长远来看,抗生素压力导致的耐药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还通过体外多步诱导法对本地区15株临床分离艰难梭菌和5株标准菌株进行诱导试验,同时测定诱导前后艰难梭菌对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的MIC值,以期检测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对艰难梭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稳定性。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15株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及5株标准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试验,并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艰难梭菌的MIC值,观察其变化。结果:诱导前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的MIC_S在0.125~0.5ug/ml之间,诱导后MIC_S介于0.5~2ug/ml。其中3株菌的MIC出现4倍增长,17株菌的MIC不变或出现2倍增长。诱导前艰难梭菌对非达霉素的MIC_S在0.015~0.5ug/ml之间,诱导后MIC_S介于0.0075~0.5ug/ml,其中3株菌的MIC值出现8倍增长,4株菌的MIC值出现4倍增长。结论: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对艰难梭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稳定性良好,不易使艰难梭菌产生继发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