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分析——以兰州市农民工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支持城市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歧视和排斥,长期游离于城市社会边缘。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农民工市民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访谈法、问卷法等资料收集方法,选取兰州市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将社会排斥理论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实证调查,考察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排斥,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社会排斥的制度因素,试图揭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社会排斥的症结所在。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言,提出了研究缘起和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回顾了国内学者关于社会排斥理论和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做了简要评述;第二章是研究设计部分,对本文所用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理论工具进行了探讨,确定了研究方法和调查方案;第三章从劳动力市场的排斥、市民权利的排斥、城市文化的排斥三方面考察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排斥;第四章分析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市民化排斥的正式制度因素和非正式制度因素;第五章提出了研究结论并进行了简单讨论。  本文的研究发现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城市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对农民工的排斥系统,这种排斥使得进城农民工游离于城市的主流社会之外,日益边缘化;二是社会政策因素是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受到排斥的关键因素;三是劳动力市场的区隔与排斥,是导致农民工经济贫困的直接原因;四是城市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正确导向,加深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和偏见;五是外来农民工在流入地受到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社会排斥,弱化了他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通过正式制度优化、政策的调整与引导,打破制度藩篱,建立由政府牵头,社会相关方面共同参与的农民工服务体系;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打破二元社会关系分割,促进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融合,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只有以上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弱化、直至消除城市社会的排斥,加快农民工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其他文献
“韩流”作为韩国政府“文化立国”的战略产物,振兴韩国经济的同时,也传播着韩国的民族文化。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政府、企业、文化、文化受众四个方面探索“韩流”的建构过程
进入青春期中之青少年的性困惑已经当前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青少年研究中一个令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20世纪的100年间,每过25年少男少女的性成熟提前1年,上个
“村”与“宗族”皆为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这两种组织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皆发生了重要变化。村民自治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进行了三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后的中国城市里,众多的独生子女如今长大成人,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父母也随之跨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互相包容的优良传统,总体关系是和谐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组织结构的变革在整体社会结构变革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组织变革是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社会的变迁必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