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市辖区景观格局变化与绿地景观优化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ar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城乡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地作为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绿地规划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并与城市其他景观类型组成完美有机的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潍坊市市辖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其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研究其1998~2018年间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不仅利于探究城镇化进程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同时其研究结果对于分析绿地在城镇化进程中与其他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自身发展机制有重要帮助,进而为潍坊市市辖区范围内绿地系统未来发展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改善区域景观与生态环境。本文利用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理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与方法,基于1998、2003、2008、2013、2018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和目视修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遥感影像解译。根据景观类型分类标准与前人研究经验,将潍坊市市辖区景观类型划分为7种类型,分别是农田、绿地、湿地、水体、盐田、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以解译完毕的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模型、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等方法对潍坊市市辖区范围内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从而探讨研究区域各景观类型与景观整体变化趋势,各景观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数量与速率,研究区域土地变化动态过程与利用程度。运用GIS-Logistic耦合模型,建立包含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16种驱动因子数据库,对引起潍坊市市辖区范围内农田、建设用地、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驱动力进行探究。并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着重分析绿地在景观格局变化中的变迁发展、与其他景观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绿地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研判,科学、全面地设计绿地系统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1998~2018年间,潍坊市市辖区范围内景观格局特征变化明显。斑块个数、密度逐年上升,蔓延度指数逐年下降,景观破碎度加深。整体景观斑块形状愈加规则,景观类型越来越丰富,斑块逐渐呈现均匀分布的空间特征。(2)1998~2018年间,农田、盐田面积大幅度下降,建设用地、绿地面积增量明显,水体面积基本稳定;湿地、未利用地各阶段面积小,变化幅度大。农田、建设用地、绿地是研究区域主要发生变化的景观类型。绿地在20年间面积增长近30000hm2,其主要转入来源是农田、建设用地。(3)坡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距道路距离是农田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GDP、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距道路距离、距铁路距离是建设用地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坡向、城镇人口比例、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距铁路距离是影响绿地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4)现状绿地景观破碎度高,连通度低,绿地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附近;各大绿地组团之间彼此孤立,缺乏廊道连接进行生态间交流。因此本文提出“二心、三网、四廊、多点提升”的绿地系统优化方案。
其他文献
关中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是提供传统村落发展和孕育着传统村落景观的优势条件,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持续了近千年,在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积攒了拥有深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古村落。历史村落的发展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先辈们选择村落聚居的方式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农村风貌,在村落的形成当中产生了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开辟中国历史的先河,从粮食生产到村落建设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如今全国传统村落的数量在每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于城市规划布局的需求由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生态、人文、经济的综合效益。城市公园作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意义重大。城市公园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场所,能够提升城市的市容市貌,改善城市的生态问题。高质量城市公园的建设,有利于展示城市的精神文化,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多功能的城市公园不仅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派别之一,对中国的审美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促进了文化艺术领域中“意境”论的确立和发展,在中国传统的诗词、书画、园林等领域里都可以看到其印记。现代园林景观在满足基础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具备人文内涵、承接地域文脉、联系现代人与空间的情感精神。但在当下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景观面临着缺乏民族独特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美学内涵缺失和精神空间匮乏等多方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内部不但面临着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还存在着雨洪的不合理利用和管理。为解决这系列问题,国家在2013年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未来的城市居住区要大力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但不同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都有自身的问题,本论文以西安空港阳光里居住区为研究设计对象通,通过文献归纳、案例研究、资料收集和案例实践四种研究方法,对有关居住区景观海绵城市进行了专项设计,现将
校园开放空间作为师生室外活动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改善校园微气候、吸引更多使用者和提高师生健康福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室外的热舒适感不仅受到微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活动强度的影响。但是目前关于室外不同活动水平对热舒适感觉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为探究校园开放空间不同活动强度的人体生理和热响应状况,本研究采用气象参数测量、纵向问卷调查和生理参数测量结合的方法,调查了54名健康大学生在六个校园开放空
现代城市居民需要有效的方法来缓解由快速、高压的生活节奏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压力。鸟鸣是组成城市声景的重要元素之一,对压力感知恢复有积极的影响,而具体哪种环境的鸟鸣可以最大化提供恢复效益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本文研究城市不同空间类型与鸟鸣恢复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今后基于鸟鸣感知的城市复愈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从而提高城市生境质量,缓解城市居民精神压力,提供更舒适的身心体验,为人们带来更多的
随着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成功申遗,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等学科领域研究热点。本研究选取黄河西岸的韩城市为对象,构建运河遗产廊道。陕西韩城市遗产廊道是以沿黄河分布遗产资源为主体,整合周边各类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一个功能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复杂系统。构建陕西韩城市遗产廊道的目的是从整体性的保护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活化遗产资源,增强韩
公园是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休闲性体力活动发生的主要载体。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了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主城区内5座公园(杨凌树木园、教稼园、后稷公园、会展中心绿地、杨凌渭河湿地公园)的公园特征,通过对公园游客随机进行结构式访谈,共获取了1099名公园使用者人口学特征、体力活动行为和体重指数的数据。通过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公园特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期待能在景观中获得良好的游览体验。人类感知景观时会运用多种感官,其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因此当前风景园林学术界的发展趋势逐渐从只侧重于视觉美学的方面,转向听觉或其他感知,从而营造更贴合游人多感官体验的需求以及更具参与感的景观。为了更准确的了解人们在城市景观中视听感知特点及其与游览体验的关系,本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6个城市公园中的10个样地为研究
螺栓球节点广泛应用于网架及双层网壳中,属于典型的半刚性节点。在传统的设计与分析当中,常忽略其节点抗弯刚度而将其假设为铰节点,实际上,该节点是介于刚接和铰接之间的半刚性节点,这种假定会造成结构实际内力与数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节点作为网壳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其力学性能会影响网壳的整体受力性能,因此有必要研究螺栓球节点的力学性能。本文考虑螺栓球节点的真实刚度,对螺栓球节点及其单层柱面网壳展开研究,并将螺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