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派别之一,对中国的审美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促进了文化艺术领域中“意境”论的确立和发展,在中国传统的诗词、书画、园林等领域里都可以看到其印记。现代园林景观在满足基础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具备人文内涵、承接地域文脉、联系现代人与空间的情感精神。但在当下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景观面临着缺乏民族独特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美学内涵缺失和精神空间匮乏等多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派别之一,对中国的审美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促进了文化艺术领域中“意境”论的确立和发展,在中国传统的诗词、书画、园林等领域里都可以看到其印记。现代园林景观在满足基础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具备人文内涵、承接地域文脉、联系现代人与空间的情感精神。但在当下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景观面临着缺乏民族独特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美学内涵缺失和精神空间匮乏等多方面问题。意境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是园林景观空间的精神层面,蕴含着园林空间的深层内涵,却鲜少在现代景观领域被关注。禅宗美学根植于传统文化,契合现代人审美需求,是意境营造的美学线索。因此,以禅宗美学作为审美切入点进行研究,形成鲜明的景观设计语汇来探索中国现代景观的人文意境表达。首先追溯了禅宗美学的起源,结合相关专著,从禅宗思想中选取了“心性本体论”、“自然观”、“空观”、“无常观”四个重要思想范畴,从哲学根源处分析了禅宗美学的美学特征和“禅意”体验的生成机制,得出了“简”、“纯”、“空静”、“质朴”、“返璞归真”等审美特征,确立了直觉体悟的审美心理机制。然后针对中国古典园林,日本枯山水和西方极简主义景观,结合国内外景观艺术领域的理论及实践案例,论述了禅宗美学与景观意境领域的渊源,归纳了禅宗美学在园林景观意境空间营造方面的美学特征和理念手法,包括诗画交融的“喻象”方式、“空静”氛围感的营造、“少即是多”等。选取现代优秀景观案例,解析其禅意境的表现形式。剖析了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异同之处,对古典园林意境的传承进行革新和变通。最后得出了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营造方法。明确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营造的原则:原生简洁原则、个体关怀原则;通过对优秀的现代景观实例分析和对禅宗美学特征提炼,分别从主题立意、空间规划、设计元素三个大方面,得出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的具体营造策略;最终完成登封市嵩阳路城市绿地景观意境设计实践,构建了一个融合了城市记忆、地域文脉和禅宗美学情怀的现代景观。关注景观的地域独特性和美学内涵,为今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作品带来启示。从传统美学的视角对现代景观意境营造进行探索,为今后营造现代景观的精神意境空间提供一定的案例参考和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在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废弃地的存在不但占用了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环境、经济问题。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城市废弃地改造项目开始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废弃地开始焕发新生,更新重建后的场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户外休闲游憩活动的场所,还为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风貌的提升做出了贡献。本文以城市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废弃地相关概念的梳理以及整理城市
随着大运河2014年申遗成功,2019年2月,国家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济宁市老运河作为大运河有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及传承老运河文化成为城市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本文选取济宁市老运河新城段为研究区,通过梳理“孔孟之乡”的区域文化,依据景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景观美学三大理论,借鉴国内外滨水景观优秀案例,对老运河新城段规划主题、总体布局与景观表现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我国传统名贵花木,花型优雅、色泽美丽、雍容华贵、寓意美好,我国自唐宋时期,牡丹就受到大众喜爱。牡丹专类园是牡丹应用与观赏的主要形式,既有利于种质资源保护、新优品种培育、科学研究,又适合休闲观光与科普教育。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调研,本文对植物专类园基础理论、山地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方法和牡丹专类园应用形式做了系统性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对河北天宝寨牡丹专类
城市湿地公园是连接人与自然湿地的主要载体,它的建设已成为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系统的方法,盲目的开发利用会打破湿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如何根据湿地的独特性,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及规划,在保护自然湿地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如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重点。本文以柳梢堰湿地公园为例,从自然生态、社
绿道作为城市的生态走廊,不仅为市民提供景色优美的慢行和游憩空间,发挥整合区域破碎生境的生态廊道功能,同时也在连接沿线各生态游览景点方面发挥重要的游览组织功能,成为集游憩、生态、社会、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线性游览空间,在改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作为刘家峡水电站的所在地,清澈的黄河水穿城而过,沿岸的红色丹霞赤壁伟岸绵延
近年来,“森林康养”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对于森林的认知也在逐步深入和完善,认识到森林资源除了其生态功能之外,还蕴藏着巨大的健康财富和旅游资源,森林康养活动正在以不断上升的态势在自然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景观设计者都在这一领域不断进行探索,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及景观设计方法也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隰县五鹿山国家级保护区内上紫峪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等基本现状条件进
随着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城市湿地面临着面积减少、污染严重、形态支离破碎、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峻威胁。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湿地的社会、生态、美学价值,城市湿地公园因其具有协调城市建设和湿地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走进公众视野。本文以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景观表现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国内外案例分析等方法,归纳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策略,营造具有生态功能、
寻根溯源,乡村情结与日俱增,乡村被形象地比喻为“冻结的历史”。这些历史能否通过乡村文化景观的形式展现给现代游客并发挥其文化、生态、经济等效益,关键在于景观吸引力是否充足。目前,一些特色古镇的传统建筑、耕作历史、表演艺术等文化元素的活态保护和创新发展不仅对乡村景观质量和特色有重要的提升价值,也能指导现代社会的生产和开发,然而,尽管当代居民的精神文明突飞猛进,乡村文化小镇陆续投入使用,但由于其景观规划
关中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是提供传统村落发展和孕育着传统村落景观的优势条件,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持续了近千年,在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积攒了拥有深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古村落。历史村落的发展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先辈们选择村落聚居的方式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农村风貌,在村落的形成当中产生了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开辟中国历史的先河,从粮食生产到村落建设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如今全国传统村落的数量在每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于城市规划布局的需求由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生态、人文、经济的综合效益。城市公园作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意义重大。城市公园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场所,能够提升城市的市容市貌,改善城市的生态问题。高质量城市公园的建设,有利于展示城市的精神文化,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多功能的城市公园不仅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