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葡萄病害识别系统的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葡萄病害识别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技术描述,设计思想、程序框架、图像处理的具体算法以及整个识别系统的开发设计。系统中首先根据葡萄叶部病斑的颜色特征,采用改进彩色图像矢量中值滤波方法对葡萄病害图像进行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矢量中值滤波方法运算速度加快,滤波效果与矢量中值滤波方法相当。针对葡萄病害图像的特点,利用叶部病斑的颜色信息,采用RGB颜色空间,运用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对预处理后的葡萄病害彩色图像进行真彩色分割。对葡萄病害滤波后的图像进行分割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正确地把病斑从正常部分分割出来。由于葡萄病害分割后的图像中有孤立的小点、毛刺和小空洞,而这些噪声将对后续识别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采用数学形态学中的开、闭运算对分割后的图像作进一步的处理,达到消除图像噪声的目的。最后基于葡萄叶部病斑形状、纹理等生物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识别方法对葡萄病害进行识别。 由于在葡萄病害识别过程中用到的算法一般都比较复杂,直接用高级语言开发整个系统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将开发过程分为两大部分。其中图像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图像增强、图像分割以及分割后图像的数学形态学处理等工作)用vc++语言直接编写;丽对图像的特征提取和最后的识别部分则以vc++作为开发平台来调用MATLAB的方法来完成。MATLAB的编程高效而灵活,它具有强大、丰富的内置函数,并且其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有着独特优势。通过接口实现VC++与MATLAB的混合编程,从而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葡萄病害识别算法的研究。 由于现有的算法不能很好的适应于工程实践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整个设计的各个主要环节论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改进的算法。实践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算法是可行的,整个系统的设计也是合理的,能满足工程实践的要求。
其他文献
近年来,现代移动通讯、无线局域网络等设备正向着小型化、高频化、集成化及低成本方向发展,对以微波介质陶瓷为基础的微波元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此要求,利用低温共
本文在对鱼病专家系统和知识获取进行大量文献研究以及对水产养殖基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鱼病诊断案例的分析,建立了面向呼叫中心的鱼病知识获取系统。重点做了以下三
摘要 为验证25%噻虫·吡蚜酮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特进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吡蚜酮90 g/hm2在稻飞虱2~3龄若虫盛期用药的防治效果较佳,在施药后5、10、20、30 d,25%噻虫·吡蚜酮90 g/hm2与25%噻虫·吡蚜酮60 g/hm2、25%吡蚜酮45 g/hm2、25%噻虫嗪45 g/hm2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由此表明,噻虫·吡蚜酮对水稻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加以
温室夜间主要通过覆盖材料向周围环境散热,因此,提高温室覆盖材料的保温性能是温室节能的有效途径。而传热系数K是直观表征覆盖材料保温性能的物理量。测量覆盖材料传热系数的
本文利用直流电沉积法制备Ni膜、Ag膜和Cr膜,并对制备薄膜的微观形貌、晶粒尺寸、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得出实验条件下各种薄膜的最佳制备工艺。同时,用改进的悬臂梁薄膜内应力测试装置测量了Fe基体上Ni膜、Cu基体上Ag膜、Ag基体上Cu膜和Ni膜的平均应力,与基于程氏电子理论(TFDC)和弹性力学理论导出的薄膜本征应力产生机制模型计算的薄膜应力进行对比,分析膜内应力的性质和起源,验证薄膜本征应力产生
本课题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离子交换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单位吸附量少、吸附效率较低等问题,在充分考虑多孔吸附剂“孔道纳米尺寸效应”的基础上,以沸石分子筛为离子交换剂,钙离子为交换对象,超声波为强化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超声波对离子交换吸附传质过程的强化。静态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的线性拟合形式不能恰当地描述钙离子在沸石分子筛上的吸附规律,采用Redlich-Pe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