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其他的社会组织一样,我国高校后勤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建立起了自身的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了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宗旨、任务相适应的高等学校后勤工作的管理目标、方针和原则,确立了高校后勤工作的地位,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高校后勤工作组织机构,培养了一批高校后勤干部,组成了一支稳定的后勤职工队伍,为新中国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传统的高校后勤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模式上的,具有典型的供给制的特征,这在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形成一个瓶颈,明显的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体制需要变革,为高等院校提供保障的后勤首当其冲。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就强调说:“高校后勤工作必须彻底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不社会化没有前途;哪个高校改得快,哪个高校就能够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一句话,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得益。”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必然。
应该说,高校后勤的改革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了。定额承包制的出台和工资绩效挂钩的措施开了高校后勤改革的先河。其后,通过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模式得以成型。严格的说,这些改革措施虽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主要是为解决某一影响发展的特定问题,有应景之嫌。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才正式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这个概念。随后,国务院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又先后在若干个文件中作了论述和决定,进一步把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但后勤社会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后勤社会化的本质是什么?后勤社会化的核心是什么?后勤社会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社会化以及如何将高校后勤所具有的经济属性与教育属性有机的结合起来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实践界。究其原因,除了当初中央提出社会化目标时缺乏系统考量之外,理论界对高校后勤的漠不关注也是一大因素。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各高校在实践中各显神通,其结果是在2003年之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基本陷于停顿。
本文从高校后勤的性质着手,通过对历年来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历程的回顾,批判性的思考了与后勤改革相关的诸多问题,提出了高校后勤改革的伦理与道德构建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点,力图指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误区及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