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周金文是现在所见到的西周文字的主流,当时其它的文字资料如甲骨、陶文,数量相对较少,内容也比较简单。可以说西周金文是研究西周时期汉语的最重要、最可靠的依据。利用这批材料研究西周时期的语言,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语音、语法、词汇等各方面都有学者研究。对动词的研究大多为单字考释文章或分散在考释铭文的文章当中。一些学位论文和研究上古汉语语法的着作也涉及到动词。有的局限于动词中的一个小类,如邓飞《两周金文军事动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有的从某个角度研究动词,如杨怀源《西周金文词汇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有一章研究金文动词中的同义词。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和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中均有少量篇幅谈到动词。总之,系统的全面的金文动词研究尚属空白。本课题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进行研究的。 要研究动词,必需按一定标准将动词拣选出来,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确立了以语法功能为主要标准来划分动词的原则。接下来,我们根据意义标准将动词分为:动作动词、能愿动词、使令动词、心理动词、趋向动词、存现动词、判断动词等七大类。其中趋向动词和使令动词是前人所未划分出来的。并且指出西周金文中没有像似动词。 其次,是具体词目的研究。作者尽可能地收集《殷周金文集成》中西周时期铭文中的所有动词,并逐一分析、总结每个动词的全部义项,每个义项都征引传世文献与之相印证。在这部分中,我们对一些词目的释义、铭文的断句、语序和某些特殊的语法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共23条,都在脚注中说明。最后在结语中逐条列举出来。此外,我们还描述每个义项所对应的语法功能,即能否带宾语,能带几个宾语以及能带哪些修饰成份和补充成份。 全文共九章,其中第二到第八章,每章对应一类动词。每一类动词都先综述其特点和主要语法功能,再逐词进行描述。第九章对西周金文动词的语法功能做了专门总结,得出其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不同之处,即: 金文动词不能重迭;金文中没有动态助词“了”、“着”、“过”,因此金文动词不带动态助词作补语;仅能带介宾短语作补语,其他类型的补语很少见,仅有“鞭”可带动量补语;状语很不发达;能愿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作谓语,可带动词、动词短语或主谓短语作宾语;心理动词在语义上常常有“使令”意义;趋向动词只能单独充当谓语,不能构成动趋短语作谓语。 我们还在第九章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西周金文动词中的字词关系,即“一形多音义”和“一词多形”。分别指出了这两种现象的成因,并举例说明;金文动词的活用;金文的语序。 最后利用目前已有的甲骨文动词研究成果和本文所列动词进行比较。比较的对象是陈年福的《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1,9)和杨逢彬的《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花城出版社,2003,9)。比较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词目,即哪些词未再出现,哪些词保留下来,産生了哪些新词;动词的类别;保留下来的动词词义所发生的变化。 附录中列出9组未释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