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食管癌预后极差,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0%左右。通过近20年的现场研究,本实验室发现少部分患者生存期能超过10年,其中最长竟达39年之久。显然,单纯从临床特征和形态学改变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本课题组推测可能存在某种分子机制影响着食管癌的预后。2009年本实验室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e Study, GWAS)发现位于AHDC1(AT hook DNA binding containing1, AHDC1)基因上的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位点rs4908343变异与食管癌易感性高度相关。AHDC1基因位于染色体1p36.13,最初相关报道与“共济失调”相关,其编码的AHDC1蛋白可影响染色体的结构及调控AT富含区基因的转录,并且参与DNA损伤修复。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假设AHDC1基因型变异可能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并结合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加深对食管癌预后分子机制的认识。为建立食管癌预后的客观评价体系提供线索,进而能够针对预后风险及早干预,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所用3,478例患者主要(82%)来自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患者信息全部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资料库,其中男性2,111例,平均年龄为59±9岁,女性1,367例,平均年龄为60±9岁,男女比例为1.5:1,发病年龄分布为27-99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放疗、化疗及其它保守治疗方式)。2.2随访和血样采集采用入户家访、现场问卷普查、电话随访调查3,478例食管癌患者生存状况,随访截止时问为2011年12月18日,随访内容侧重于患者生存状况、死亡原因等。通过医院病理查询核实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经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后,每例患者采集5m1空腹外周静脉血(EDTA抗凝)。2.3AHDC1基因型分组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AHDC1基因rs4908343位点,rs4908343位点上游引物为5’-AACCAGGGTCTGACTAACTCC-3’,下游引物为5’-GTTGAAGTGCCAAGAAAGGA-3’, Taqman探针1为5’-FAM-TGGGCTATGACAAAGAG-MGB-3’, Taqman探针2为5’-HEX-TGGGCTATGACAAGGAG-MGB-3’.2.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分析性别、治疗方式、高低发区、淋巴结有无转移、早中晚分期和AHDC1基因型等单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利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食管癌预后多因素进行分析;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rs4908343位点人群的吻合度,卡方检验AHDC1基因型分布与淋巴结转移、早中晚分期的关系,检验水准选取a=0.05(双侧性)。3结果3.1随访结果,3,478例患者成功随访2,416例,随访成功率为69.5%。成功随访的食管癌患者中2,046(95%)例来自于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河北、山西等地),370(5%)例来自食管癌低发区(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健在1,574(65%)例,死亡842(35%)例,所有死亡患者均死于食管癌。3.2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AHDC1基因rs4908343位点的基因分型经过人群吻合度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其结果观察值和预测值吻合均很好(χ2=0.031,P>0.05)。3.3AHDC1基因型分布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早中晚分期、分化程度、治疗方式及高低发区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3.4AHDC1基因AA/AG型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46%,GG型患者5年生存率38%,AA/AG型与GG型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0,P<0.05)。即AA/AG型预后较GG型预后好。3.5肿瘤侵润粘膜、肌层、外膜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37%,21%,三者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56,P<0.05),即侵及外膜的食管癌患者明显比前两者预后差。3.6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5%,38%,两者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87,P<0.05),即淋巴结转阴性患者预后比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预后好。3.7早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55%,中期31%,晚期15%,三者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14,P<0.05),即早期患者预后明显比中晚期患者好。3.8肿瘤细胞高、中、低分化5年生存率分别为39%、24%、23%,三者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5,P>0.05)。3.9男性、女性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为43%,48%,两者生存曲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4,P>0.05)。性别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3.10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为49%,非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为22%,手术病人与非手术病人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35,P<0.05),即手术患者比非手术患者预后好。3.11高发区与低发区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为51%和9%,高发区与低发区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05,P<0.05),即高发区患者比低发区患者预后好。3.12将AHDC1基因型,早中晚分期,高低发区和治疗方式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HDC1基因变异对食管癌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GG型患者死亡风险是AA/AG型的1倍多(95%CI=1.008,1.421);早中晚分期对食管癌预后有明显影响(P<0.05),中期患者死亡风险是早期患者的2倍(95%CI=1.358-2.956),晚期患者死亡风险是早期患者的4倍(95%CI=2.392-5.399);低发区是食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低发区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高发区的3倍(95%CI=2.242-3.726);治疗方式对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高低发区、早中晚分期及AHDC1基因型是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结论4.1AHDC1基因rs4908343位点遗传多态与食管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并且AA/AG是食管癌预后的保护因素。4.2AHDC1基因rs4908343位点遗传多态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早中晚分期及患者的分化程度、治疗方式、高低发区无明显相关性。4.3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早中晚分期及患者的高低发区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4.4患者性别、治疗方式和肿瘤的分化程度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