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ICU获得性衰弱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2846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1、了解国内ICU获得性衰弱研究现况和ICU获得性衰弱SCI论文的研究热点;  2、了解ICU护理人员对预防ICU获得性衰弱的实践体验及ICU护理人员对开展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态度,为后期构建预防ICU获得性衰弱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提供参考;  3、汇总与ICU获得性衰弱相关证据,构建预防ICU获得性衰弱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提高ICU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能力,保障ICU患者安全,改善ICU专科护理质量。  研究方法:  1、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构建P(population)、O(outcome)结构的检索表达式。检索与ICU获得性衰弱相关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的发表年份、发表期刊、研究机构、基金、文献类型、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2、文献可视化分析法:通过“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检索出与ICU获得性衰弱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5.1.R8版本)软件进行图谱绘制,了解ICU获得性衰弱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问题。  3、质性研究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武汉市某三甲医院的12名ICU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了解ICU护士预防ICU获得性衰弱的实践体验及对开展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态度,为预防ICU获得性衰弱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建立提供参考。  4、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CINAHL、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与ICU获得性衰弱相关的系统评价,并追溯相关参考文献;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利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OQAQ标准对纳入的系统评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汇总相关证据。  5、指南内容分析法:计算机检索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循证护理指南网(RNAO)、苏格兰学院间指南协作网(SIGN)、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卓越研究所(NICE)、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Best Practice数据库等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网站,并追溯相关参考文献。纳入的指南采用AGREEⅡ评价工具进行评价。  6、证据汇总法:根据JBI证据分级方法对证据质量等级进行标注;根据证据的FAME属性,依据JBI在GRADE基础上制定的2014版证据推荐级别标准对推荐级别进行标注。  7、专家评审法:将汇总的证据交由11位临床专家进行评阅,筛选可供临床转化的证据,专家的角色涉及循证领域专家、护理管理者、临床决策者、临床实践者。  研究结果:  1、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94篇,国内从2007年开始出现ICU获得性衰弱相关研究。在2007~2017年期间,国内文献数据库中ICU获得性衰弱的文献发文量迅速增加,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比66%,三级甲等医院发文占比70.2%,表明ICU获得性衰弱在国内护理学科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在研究类型方面,现有的研究多为综述(36.2%)和类实验研究(28.7%),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循证护理实践研究。  2、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09篇,与ICU获得性衰弱相关的SCI文献在2001年出现,高频关键词分析,热点人群有:ICU患者、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患者;疾病的热点问题有: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重症多神经病、败血症、肌病、危重症肌病;突现词分析中,2009年和2010年出现的突现词为危险因素和机械通气病人。  3、质性研究结果:ICU护士对预防ICU获得性衰弱的实践体验,提炼出2个机遇性主题:①知识需求强烈;②循证护理方法学的认同。提炼出5个挑战性主题:①重视程度有待加强;②针对性的护理规范尚未建立;③人力资源配置有待优化;④医护协同有待增强;⑤持续性质量改进面临挑战。  4、系统评价再评价结果:①纳入15份系统评价,分别来自于美国、英国、智利、德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中国;有3项研究机构来自于Cochrane合作组,有4项系统评价进行了meta分析;②根据OQAQ的9项判断标准,对纳入的15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进行质量评价,评分结果在4-7之间,纳入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整体质量较高;③汇总的证据有ICU获得性衰弱的危险因素、发生率、评估和诊断、预防措施、治疗措施五个方面。  5、指南内容分析结果:①纳入2份指南,一份被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卓越研究所(NICE)收录,一份来自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②两份指南的AGREEⅡ评分分别为4、6分,质量中等。  6、证据汇总结果:证据来源于15份系统评价,2份临床实践指南,6份原始文献(4份描述性文献,2份类试验性文献)。其中,Ⅰ级证据3条,Ⅱ级证据2条,Ⅲ级证据14条,Ⅳ级证据10条,包括ICU获得性衰弱的概念、诊断、危险因素、神经肌力评估、早期活动的操作要求、早期活动的效果、血糖控制、功能性电刺激、药物治疗等内容。  7、专家评审结果:专家建议转化的证据包括:概念、诊断、危险因素、肌力评估、早期活动等可操作且效果明确的证据;暂不转化的证据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超声诊断等方法;血糖控制、功能性电刺激、药物治疗等效果尚有争议,实施难度大,可行性小,暂不建议转化。  研究结论:  1、ICU获得性衰弱在国内护理学科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研究内容逐渐丰富。但目前以早期活动/早期康复为干预措施进行的循证实践研究,只是以原始研究的结果作为证据引入,缺乏对引用文献的质量评鉴,缺乏对引用证据的质量等级和推荐级别的评价和标注。因此,亟需建立预防ICU获得性衰弱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推动预防ICU获得性衰弱循证护理实践的发展。  2、ICU护理人员对ICU获得性衰弱专业知识有强烈需求,认同运用循证护理学的方法建立循证护理实践方案。但因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对ICU获得性衰弱重视程度不够、医护协同有待增强等原因,对未来循证护理实践的落实略有担忧。  3、《预防ICU获得性衰弱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汇总了现有的最佳证据,内容涉及目标人群、实施团队、概念、诊断标准、高危人群、肌力的评估方法、早期活动的实施细则、早期活动的安全标准,为后期进行预防ICU获得性衰弱循证护理实践提供了证据支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输入参考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参数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正常者及4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320排CT全脑灌注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HO-1基因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生存能力的作用  目的:  探讨在缺氧条件下HO-1基因修饰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生存能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的准确性。在临床上比较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与普通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
目的:构建大鼠髓样细胞表达激发受体—1/人IgG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在家蚕Bm细胞中实现稳定表达,并且观察融合蛋白TREM—1/IgG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的疗效。   方法:分别设计
本研究在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与孤养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的基础上,动态研究抑郁模型不同时期的行为学、血清及脑脊液中的细胞因子、治疗前后海马MR体积,并分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