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行为。自伤在成年人和青少年中都有较高发生率,与很多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相关,并且自伤者的自杀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自伤的高发病率和高危险性使其成为了近些年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之一。自伤者往往存在强烈的负性情绪,自伤是其缓解负性情绪的手段。有理论认为这源于自伤者的高情绪敏感性,主要表现为觉察情绪信息比常人敏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近年来研究者对该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但并没有得到一致性结论。DSM-5对自伤的界定标准进行重新定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使用DSM-5筛选自伤被试,这会导致自伤群体中同时存在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类自伤者,被试异质性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当以是否有自伤行为来筛选被试时,有必要区分病理和非病理两类自伤者。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者的情绪敏感性,并检验病理性自伤和非病理性自伤被试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对1803名大学新生的自伤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筛选90名作为实验被试,分为病理性自伤、非病理性自伤和无自伤三组。分别进行情绪启动实验和动态面孔表情识别实验,从生理指标(皮肤电和心率)和行为学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上检验自伤大学生的情绪敏感性。结果:(1)总体样本中过去一年内自伤的发生率为15.75%,病理性自伤的发生率为4.6%,三组被试之间无性别差异。(2)情绪启动实验结果发现不论是在静息状态下还是情绪启动后,三组被试的皮肤电和心率均没有显著差异。(3)面孔识别实验结果显示病理性自伤大学生在中性情绪诱导后,准确识别动态面孔表情的速度高于非病理性自伤和无自伤组;非病理性自伤组与无自伤组之间没有差异。在悲伤情绪诱导下,三组被试在正确反应时和正确率指标上均无差异。结论:本研究在行为学指标上证明了病理性自伤者在平静状态下具有情绪敏感性高的特质;病理性自伤者和非病理性自伤者是异质群体。在自主神经生理指标上并没有发现自伤者的情绪敏感性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