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霍姆斯比较教育思想中的理性批判意识——兼论中国比较教育批判性的意义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比较教育学史上,霍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有着独树一帜的开创性和与众不同的“理论性格”,即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意识贯穿于霍姆斯比较教育理论的始终,经梳理笔者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论转向与方法论变革。在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理论中,理性批判意识的彰显缘于霍姆斯对于社会、教育发展以及比较教育发展的危机意识。二战后,世界的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比较教育也达到了空前的鼎盛阶段。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都开始显露出盛极而将衰的预兆,比较教育也面临着学科体系与实践价值的危机。为了避免、应对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发展的危机,为了扭转传统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极端化弊病,霍姆斯秉承了批判理性主义的理性批判意识,并在批判理性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其比较教育理论。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同样在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两方面都面临着危机,霍姆斯彰显理性批判意识的危机应对思路对我国比较教育摆脱困境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思想界的交锋:批判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这个部分首先介绍了哲学领域中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论争,继而分析了霍姆斯比较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以及霍姆斯对传统比较教育指导思想的反思。 第二部分,目的论的转向:由政策证实到政策证伪。借鉴阶段和分析阶段的比较教育目的主要在于政策的引入和辩护,霍姆斯则主张比较教育研究应该重视政策的批评和证伪。在这部分中,笔者首先总结了霍姆斯对传统比较教育目的论的批判,然后分析了理性批判意识在霍姆斯比较教育目的论中的体现。 第三部分,方法论的变革:由证实思维到证伪思维。霍姆斯反对传统比较教育研究所遵循的归纳一证实的逻辑,受到波普尔假设—演绎逻辑的影响,霍姆斯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中存在着明显的证伪取向。本章首先分析了霍姆斯对传统比较教育方法论的批判,然后分析了理性批判意识在霍姆斯比较教育方法论中的体现。 第四部分,“疑无路”的求索:危机语境中的比较教育批判性。本章首先分析了霍姆斯的比较教育理论中理性批判意识的生成原因,即霍姆斯的比较教育危机意识。我国当前的比较教育已经陷于危机语境之中,受到霍姆斯的启示,笔者以批判性为视角探讨了我国比较教育陷入危机的原因。 第五部分,“又一村”的探寻:强化比较教育批判性的现时意义。强化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理性批判意识是霍姆斯应对危机的方式,尽管他失于对“度”的把握,但这种应对危机的思路却是有意义的。受此启发,笔者亦从批判性的角度探讨我国比较教育摆脱危机的思路。
其他文献
发展性评价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目的,它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同时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本文将发展性评价引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
龙舟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群众基础是龙舟发展的坚实力量,是百姓喜闻乐见、深受欢迎的民间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于体育文化的需求
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各种体育项目的竞赛将如盛宴一样呈现于人们面前,同时将对中国体育产生的影响。田径运动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曾长期得到了重视,校级田径运动会
生态道德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教育领域。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
择校问题是近些年来被大家广泛讨论的问题,择校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于是便出现了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这些薄弱学校在发展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