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在我国证券市场正式进入试点运行,自此,我国证券市场结束了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单边市”格局,开始步入双边交易新时代。融资融券机制的引入使投资者不仅可以进行融资买股获利,也可以在股价降低时卖空套利,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了崭新的交易方式和获利渠道。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中旬,我国的融资融券余额已达2.27万亿元,这对我国上市公司以及市场投资者有着重要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机制以来,其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鉴此,本文选取融资融券与治理效应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盈余管理视角,探讨融资融券是否具有治理效应,以期为融资融券在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以“两融”业务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为研究背景,首先比较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融资融券发展的历史进程,然后从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重点研究融资融券是否能够抑制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行为。在研究中,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选取实验组与相应的控制组进行分析对比,实证检验沪深两市公司股票成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后,是否能够抑制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结论表明,实验组公司和控制组公司相比较而言,实验组公司股票开通融资融券业务后,其公司盈余管理应计水平明显降低,而且如果实验组公司处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该效应更加明显,这表明外部市场环境是影响融资融券治理效应的一个因素。另外,在把公司内部环境股权结构考虑在内,发现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比较集中、大股东缺乏制衡、公司治理水平较弱的公司,无论公司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还是较低的地区,融资融券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均不明显,这表明公司治理是抑制盈余管理的内因,外部市场环境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综上,融资融券能够抑制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融资融券具有治理效应,其治理效应的发挥依赖于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市场环境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