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褐藻酸酶菌株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和褐藻酸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fan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筛选高效产褐藻酸酶菌株、研究酶的生物学效应、酶学性质及酶法降解褐藻胶制备褐藻胶寡糖为基本目的和出发点,从海洋环境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褐藻酸酶的菌株s4。 本实验利用褐藻酸钠作为唯一的碳源从绿烂病海带的病烂处筛选分离得到一株高产褐藻酸酶的菌株s4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单次单因子实验确定褐藻酸降解菌株s4较优的产酶培养基主要成分的浓度为(w/v):褐藻酸钠1.2%,氯化铵0.9%,NaCl 1.5%,较优的发酵产酶条件为:起始pH为7.5,25℃培养48h。 菌株s4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中25℃培养48h后,经离心、30%~90%的(NH<,4>)<,2>SO<,4>盐析分级沉淀、CM-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cryl S-100柱层析对褐藻酸酶进行纯化和精制,获得了电泳纯度的酶蛋白组分。SDS-PAGE确定其分子量为29kDa.该褐藻酸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和最适反应pH分别为40℃和7.0,酶活力在pH 6.0-9.0范围内和45℃以下时相对稳定。二价金属离子对褐藻酸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Hg<2+>对褐藻酸酶活力的抑止作用最为明显,而Mg<2+>、Na<+>和K<+>均对酶活有促进作用。在40℃,pH7.5时降解底物,发现酶对底物有专一性,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
其他文献
高粱是世界五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蚜虫是危害高粱生产的重要害虫,同时也给其他作物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的给高粱等作物的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作物病虫害的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在选育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如能明确其抗性机理,进而定位和克隆抗性基因,对高粱及其他广收蚜科害虫为害的农作物、园艺作物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我们自己选育的
摘要:历史是故事的一部分,历史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让历史教学变得有趣。本文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历史故事在其中的灵活应用,力求为以后此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
为了研究不同处理的‘安哥诺’李果实冷藏期间糖、酸含量及其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本文以‘安哥诺’李(Angeleno)为材料,分别用1-MCP和乙烯进行处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H
1.岩栖蝮蛇类凝血酶纯化以及初步晶体学研究: 蛇毒是由蛇的毒腺分泌的一种天然蛋白质,含有多种蛋白质、多肽、酶类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蛇毒能够以多种方
摘要:在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师授课方法不恰当等,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地理教学效率低下。而现阶段的地理学习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性;提升策略  中图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是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的卵期寄生蜂。在自然条件下,其林间寄生率可达50%。本论文从行为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的角度,对桑天牛长尾啮
对内蒙古及其邻近地区叶盲蝽亚科斜唇盲蝽属及欧盲蝽属昆虫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和分类研究,内容包括两属昆虫的种类分布,形态特征,外生殖器的解剖比较等。发现内蒙古叶盲蝽亚科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