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都众多城乡统筹规划研究的项目中,“198”地区规划是一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案例。为实现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该区域历经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规划、功能区规划、实施规划、生态区规划五轮规划研究,最终形成《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作为成都市中心城的边缘区域,“198”地区具备“城”和“乡”的双重特征。在行政区划上是市区和周边区县犬牙交错的结合区,在规划蓝图上属于外环路500米生态隔离带的严控区。本次论文研究将以“198”地区的实施规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在规划指导下开展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分析,研究“198”地区规划在编制历程中的共性与差异,以期找出城乡统筹规划中的“成都模式”。成都市“198”地区实施规划,从生态保护的根本目标出发,坚持产业重构带动区域发展,突出自身生态资源的巨大优势,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发展高端的生态及现代服务业功能引领区域。在规划的整个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建立高效协作的工作机制,健全促进规划实现和片区发展的保障措施,按总体目标逐步推进分步实施。成都市的“198”地区规划历时数年,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参与。以经济运作的思路全新地开启市场运作模式,以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携手共进的思路促进区域发展,开启城乡统筹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