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正粘病毒属的A型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类感染和/或疾病综合征。自1994年首次在中国报道H9N2亚型禽流感以来,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地区患病鸡群中分离到相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从已有报道分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已成为中国当前禽流感病毒的主要亚型,并且对养禽业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该病毒与公共卫生方面的某些联系,更激起了人们对它的广泛兴趣。本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从表现疑似H9N2亚型禽流感症状的肉鸡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按常规方法进行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具有血凝特性,且其血凝特性能被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而不被NDV、EDS-76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RT–PCR、PCR扩增出一条特异性条带,根据上述结果鉴定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命名为SD01株,该毒株的鸡胚半数感染量为0.1ml含107.50个EID50。二、高抗体水平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种鸭的致病性将60只300日龄种鸭接种H9N2灭活疫苗,使之产生高水平的抗体,然后通过点眼、滴鼻、气管注射3种途径接种SD01株病毒,观察种鸭的发病情况、症状及剖检变化;于感染后3、6、9d采血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利用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检测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带毒情况;采集输卵管、肝脏、肺脏和气管等组织固定、切片、H.E.染色,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利用建立的IFA方法对H9N2在种鸭体内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组接种H9N2亚型禽流感后,引起种鸭采食下降、流泪、排白色稀便等症状;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肝脏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肺脏广泛性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输卵管纤维蛋白渗出为特征;IFA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气管、输卵管、肺脏、肝脏和胰腺等处;对照组精神状态良好,各项生理指标趋于正常,IFA未检测到阳性信号。三、低抗体水平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种鸭的致病性在低抗体水平下,采用滴鼻方式人工感染300日龄种鸭,观察种鸭的发病情况、症状及剖检变化;利用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检测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带毒情况;采集肝脏、肺脏和气管等组织固定、切片、H.E.染色,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利用建立的IFA方法对H9N2在种鸭体内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H9N2亚型禽流感后,试验组种鸭出现严重的采食下降、流泪、排白色稀便等症状;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严重的肝脏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肺脏广泛性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纤维的严重变性坏死为特征;IFA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肺脏、肝脏、心脏和胰腺等处;与高水平抗体下相比,发病较为严重;对照组精神状态良好,各项生理指标趋于正常,IFA未检测到阳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