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对一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形态的考察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n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特别是进入当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和地位是其它美学理论所难以企及的,实践美学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的一种经典形态,也是如此。因此,对实践美学发展做出整体性的历史把握,是我们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或当代中国美学所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国内学界往往只是简单地把实践美学的发展分为新旧两期。这一划分致使我们对实践美学及其理论发展的复杂性缺乏真正了解,进而也使我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建构过程本身缺乏真正深入的把握。本文通过对实践美学的整体领会,把它分为初创、发展和完善三个时期,并从论争比较的视角切入实践美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期为实践美学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本文除前言和余论外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与朱光潜所创立的实践美学的基本内容,指出在初创期,李泽厚的强调了美的物质劳动根源,坚持了美在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朱光潜则突出了美的意识形态性和生产性,认为美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虽然他们都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作为理论基础,但在美本质观上却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对这种差异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行了反思性探讨。 第二章主要探讨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与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指出在这一时期,李泽厚以马克思与康德哲学相互阐发,在“自然的人化”、“建立新感性”和“积淀说”等命题的基础上,发展出“主体性实践美学”,从而把实践美学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蒋孔阳则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入解读,在坚持实践唯物论的前提下,以审美关系为美学研究的中心,发展出“创造论实践美学”。如何理解他们美学思想的异同并做怎样的理解和评价,这是本章在理解实践美学时所坚守的问题意识。 第三章指出,李泽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其先前的思想做了一定的调整,以期完善实践美学,因而有了对“人的自然化”、“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等命题的深入探讨。与此同时,针对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不足,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本章对于如何理解和反思李泽厚在这一时期的理论调整和发展,如何把握和评价“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理论论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他文献
随着阳明心学的风靡天下,在晚明时期的思想界出现了种种的“异变”现象:士阶层们对当时所谓的各种“喜新厌旧”的社会风气深感危机,不遗余力的去力挽狂澜者的数量不少。其中,
常任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东方艺术史与艺术考古学家,诗人,也是一位功深面广的美学家。他一生在艺术方面涉猎很广,是东亚、东南亚一位重要的审美文化传播者,其研究多上升到美学的理
基于物理课程的逻辑性、生活性以及实用性,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着力提升初中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为他们在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