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鄂西北山地血缘型聚落与民居空间形态研究——以郧县冻青沟何氏家族聚落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1n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西北地区位居中国腹地,在中国历史上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北东西移民的一个重要通道和聚居点。明清时期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湖广和四川等地影响深远。移民的迁徙变化,造成该地区人员构成复杂,地区形势动荡不安;也加强了各地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并由此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鄂西北移民文化。我国移民史其实就是一部家族迁徙的历史,在鄂西北的广大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无数个家族,每个家族都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各个家族的宗谱就记载着整个家族成员的来源和迁徙动态,最终各个有影响力的家族多会以血缘特性固化其生存空间,甚至村落发展的空间形态,也会随之在建筑空间中固化当时的传统文化和建造技艺。这些都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何氏家族是鄂西北众多家族中的一支,该家族于明正统元年由江西瑞昌分出一支迁徙到鄂西北的郧阳府,并于清康熙60年再分出一支在郧县胡家营镇冻青沟定居,并开始了属于本支的聚落营建,前后经过大约近200年的历史变迁,才逐步完成冻青沟何氏家族血缘型聚落的系列构建。冻青沟山脉纵横,地理环境复杂,何氏各类建筑的选址、空间形态、相互的关联性均反映出山地聚落的典型特征,当然聚落的营建与鄂西北传统文化以及何氏家族分分合合、起起伏伏的历史密切相关,这些都是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本文尝试从建筑历史文化的视角切入,同时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希望通过对冻青沟何氏家族聚落的形成及变迁、建筑空间形制与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再结合相关个例进行辅助说明,从而总结出鄂西北山地血缘型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变迁规律及建筑空间形制与特征,为湖北传统建筑的研究做出贡献。  冻青沟何氏家族聚落空间特征鲜明,是多世何氏族人在不同时期依据不同的发展需求或状况,逐步构建并形成的格局。同时,该聚落中的建筑类型也比较丰富,多有着独特的空间形态和细节刻画,是清代不同时期建造技艺的较为完整地呈现。此外,何氏家族的宗谱在何存兴老人的努力下已经较为完整地修订完成,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重要依据,是研究成功的保证。本文是在深入研读何氏家族族谱的基础上,借助本校学生对其的测绘考察,再加上本校长期积累的资料和经验,最终完成的。是对鄂西北山地血缘性聚落空间形态专项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几年来,国内城市化速度逐步增快,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而城市景观特色却日渐消失。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发展,城市景观特色的逐渐消失于人们日益高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居民住宅观念和住房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住宅发展已从“量”的需求提升到“质”的享受,人们利用采暖、制冷设备改善冬夏
本文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地兴起的打造城市地标建筑热潮为背景,针对出现的问题,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论文不拘于传统建筑理论的解释及评价约束,将地标建筑的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动化进程加快,汽车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而现代城市的布局受现代交通交通量大与行驶快速的影响,导致道路趋向大尺度、建筑趋向大体量、道路环境
西安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其风格多异、独树一帜。从民国时期开始以至新中国成立
砌块建筑在传统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历史上散发这无限魅力,这与砌块在传统建筑中的工艺与技术密不可分。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砌块工艺和技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砌块建
土地为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土地资源的匮乏骤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珍惜土地,当前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潮已成为热门话题,高校校园用地的集约化利用探讨乃其中之一。  
历史古镇的历史景观是历代居民在漫长时期内与自然互动后形成的共同作品,既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其保全工作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
“旧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将面对历史保护越来越严格、发展越来越强烈、法制越来越高的要求。受市场要素和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影响,政府寻租和腐败行为的加剧,作为延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