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Avastin两种不同用药方法抑制角膜碱烧伤后早期新生血管增生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linliu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Avastin滴眼液和结膜下注射Avastin两种不同用药方法抑制SD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早期新生血管增生的效果,为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增生的早期防治寻找简便、有效的用药途径。方法:1.实验分组:选用75只雄性成年SD大鼠,采用1 moL/1 NaOH制作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然后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25只。A组(对照组):在模型制作后4小时开始用0.3%诺氟沙星滴眼,每天2次,持续14天;B组(Avastin滴眼液组):在模型制作后4小时开始分别用4mg/ml Avastin滴眼液和0.3%诺氟沙星滴眼,每天各2次,持续14天;C组(Avastin结膜下注射组):除在模型制作后4小时开始用0.3%诺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每天2次外,并分别在烧伤后第2天和第6天伤眼结膜下注射Avastin 0.05ml(1.25mg)各一次,持续观察14天。2.实验观察:各组分别在烧伤后3,5,7,14天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增生情况,拍照并计算CNV面积变化。观察完毕后每组处死5只大鼠,摘取角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R-2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表达,透射电镜观察A组角膜新生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1.A组在伤后各时段角膜新生血管增生面积均大于B、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B,C组伤后各个时段VEGFR-2及CD31的表达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两实验组之间伤后各时段VEGFR-2及CD3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3.角膜透射电镜检查:A组角膜碱烧伤后3 d角膜基质层出现内皮细胞及管状结构,但管状结构尚不连续;5天角膜基质层出现结构典型的新生血管,管腔内可见血细胞;7天新生的管状结构管腔增大,管腔中血细胞增多;14天管腔逐渐塌陷,管腔中血细胞变形且数量减少。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早期应用4mg/ml Avastin滴眼液和结膜下注射0.05ml(1.25mg)Avastin均能有效地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且两种用药方法抑制CNV增生的效果无差别。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高分辨率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在宫颈癌诊断与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研究对象  病例组:收集于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
目的:  检测人乳腺癌细胞株和乳腺组织中的MSX1表达情况;MSX1基因启动子在人乳腺癌中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MSX1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  方法:  (1)通过实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IgA肾病模型的构建、鉴定及甲泼尼龙预处理对模型的影响  目的:以口服异种抗原免疫的方法制备SD大鼠IgA肾病模型以了解该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