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视角下农村公共物品自主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王集村的一项实地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fei223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区得以存续、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形式与效果自古与公共权力格局的更迭与演变紧密相连,随着当前国家权力日益退出乡村治理,在村民自治的新制度背景下,一些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一定社区资源的村庄开始探索通过组织村民、调动社区资源进行公共物品的自主供给。这样的探索把千百年农村公共物品所依赖的“自上而下”垂直供给变成了农村社区内部成员集体行动的动员和博弈过程。   本文选取了能够生动反映这一探索过程的农村个案--东营市王集村修建公墓事件,运用实地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在集体行动的分析框架下,探讨在自主供给公共物品过程中影响个体行动选择,进而影响集体决策和行动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本个案中,经济算计、传统文化与伦理价值观、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是村民采取行动时三个最为重要的考量,也是影响集体行动与决策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在农村的深入改变了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王集村村民对于公墓修建的态度明显烙上了货币规则和经济理性的印记。另一方面,虽然传统的“熟人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正走向瓦解,但维系这一社会的乡土文化价值观和现实的社会网络仍然对村民的行动选择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王集村的个案中,传统的殡葬文化观念、风水观念、人情面子观、互惠信任及社会关联等因素,仍然是影响公墓修建的深层和现实参照。   此外,本研究尽力摒弃仅从社区内部进行集体行动分析的倾向,而是假设某一集体行动的内部决策过程是嵌入到其所在社区结构之中的,社区资源、规则以及来自社区外部的要素都会对内部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经调查研究发现,在该个案中,农村社区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与存量(主要集体经济状况),以及来自外部社区环境支撑与资源支持(制度环境和政府支持),的确影响了王集村自主修建公墓这一个案的实际进程和效果。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P区开发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随着P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改造、商品房开发、世博会场址建设等项目的进行,大规模的动迁如火如
家庭暴力是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很多受虐妇女长期忍受家庭暴力却无力改变现状或离开暴力环境。  研究目标:本研究为了解影响受虐妇女长期身陷家庭暴力的内外因素,进而提供
企业农民工,作为农民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般都有一技之长,是最有可能留在城市里生活的群体。然而,较之城镇职工来说,他们的身心受到来自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多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党和国家建设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力量。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通过对河北省X村新农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种现象在广西边境地区也同样存在,在边境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者单
“拖下水”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本文建构了由拖水者、中间人、被拖者三方构成的交换“拖下水”结构,以问卷法、实验法和访谈法研究了该结构条件下,拖水者和中间人如何
对联苯双酯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针对最后一步Ullmann反应催化剂铜粉的活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希望能提高铜粉的活性,缩短Ullmann反应时间,进一步减低成本。以没食子酸为原料
城市对乡村的瓦解过程从近代就已经开始。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转型期,农村问题更加凸显。近三十年来,中国经历着快速的城乡结构巨变,社会流动规模空前,现代化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