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攀升,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21.18,之后有所缓解,但2015年仍高达115.8,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性别失衡最为严重的国家。家庭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单元,很多决策都是夫妻双方共同做出的。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影响婚姻缔结和家庭的形成,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微观行为和宏观社会的运行。但是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关注中国性别结构失衡的成因,对于其影响及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这几年,国内媒体上对性别失衡导致的“光棍危机”、“天价彩礼”等问题关注很多,但学术界缺乏基于调查数据的严谨分析。
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结构的新常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其影响和机制,有其必要性。有一些研究讨论中国性别比失衡的宏观影响,如房价、储蓄率和犯罪率等,本文主要从婚姻市场竞争角度研究性别比失衡影响的微观机制,对其福利效应的分析也有助于全面评估性别比失衡的经济社会成本。彩礼作为传统婚姻中的重要习俗,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含义,人口性别结构如何影响彩礼,彩礼又如何反馈影响人口性别结构,本文将填补这些研究中的空白。
本研究共包括八个章节,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使用比较分析方法、理论模型分析,以及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法、间接工具变量法等实证方法展开研究。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我们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第二章根据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回顾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文献,总结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创新和价值所在。
第三章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使用多年份普查数据对比分析中国性别比数据测度中存在的误差问题,据此对普查数据进行交叉对比修正,使用修正的数据构造本文使用的婚姻市场性别比,并进行描述分析。
第四章在前文数据基础上描述彩礼嫁妆、居民收入和婚姻市场性别比的相关关系,厘清事实的基础上构建引入彩礼的婚姻匹配模型,说明性别比失衡对婚姻挤压和彩礼增长的影响,提出理论假说。进一步的,采用CHARLS2013年调查数据,使用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工具变量解决性别比数据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本章还从彩礼动机角度切入分析居民收入和性别比失衡在彩礼上涨中的共同作用,并提供了实证证据。
第五章进一步研究彩礼作为婚姻市场价格信号的调节作用,使用地区彩礼数据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截面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彩礼上涨如何影响家庭生育的性别选择,检验彩礼对人口性别比的反馈调节作用。
第六章从家庭角度分析性别比失衡的福利效应,基于CHARLS家庭数据,采用间接工具变量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研究彩礼支付对家庭的消费、资产、负债、贫困、父母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各方面的影响。第七章也是从家庭角度展开,使用CHARLS调查的子女样本,研究性别比失衡下婚姻预期如何影响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婚姻时间选择。
第八章总结全文内容和主要结论,探讨本文的政策含义,提出解决“光棍危机”和“天价彩礼”的可能方案和缓解措施,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年份的普查汇总数据和长表抽样数据,发现普查数据中存在漏报低年龄女孩、漏报青年男性流动人口、不报现役军人三方面的问题,2000年之后的长表抽样数据则存在代表性方面的问题。基于这些原因,已有研究中的性别比构造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通过交义比较的方法对普查数据进行了修正,为以后性别比失衡相关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
2、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性别比失衡导致了对男性的婚姻挤压,随着性别比上升,女性结婚率上升、男性结婚率下降。城市男性在性别比失衡时更多的到农村女性中寻找配偶,导致婚姻挤压只发生在农村地区。男性之间的婚姻竞争下,农村男性支付的彩礼金额随着性别比失衡而显著上升,性别比失衡可以解释1980年以来农村彩礼上升的41%-54%。城市男性支付的彩礼则未受到性别比的显著影响,城乡地区嫁妆也是如此。性别比失衡下的彩礼上涨反映婚姻市场上男女供求失衡下女性价值的上升,不仅如此,彩礼也成为家庭生育男孩的机会成本。我们的研究显示,随着彩礼金额升高,家庭选择更多的生育女孩,生育男孩的概率会显著下降。具体来看,彩礼会额上升一倍,家庭生育女孩的概率会上升4%。性别比失衡带来的女性家庭地位提高,也可能导致生育女孩增加,控制此因素后彩礼的作用依然稳健,说明彩礼作为价格信号具有调节人口性别结构的作用。
3、通过对彩礼动机的分析,发现地区收入水平越低,女方家庭通过彩礼筛选甄别高质量男性的动机越强,通过嫁女获取彩礼收入的动机也越强。收入水平影响彩礼动机,而性别比失衡为彩礼动机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实证研究显示,随着地区收入水平的提高,性别比失衡对彩礼金额上涨的作用会变弱。数值分析显示中国农村地区家庭收入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无法有效抑制性别比失衡对彩礼上涨的推动作用。
4、本研究的福利分析显示,性别比失衡导致的高彩礼严重影响居民的家庭经济生活。具体而言,彩礼支付使得家庭的食品消费支出、月度和年度人均消费支出都出现显著的下降,家庭的净资产随着彩礼支付显著减少,负债率和贫困率岁彩礼支付显著升高;此外,彩礼金额上涨也使得父母的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更差。
5、性别比失衡影响父母对子女未来的婚姻预期,从而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婚姻时间选择。性别比失衡导致男性的受教育水平显著下降,低阶层家庭受到的影响更大。女性也不是性别比失衡的获益者,代内剥削导致有儿有女的家庭中女性教育水平也随性别比失衡显著降低。婚姻竞争导致男女的结婚年龄都随性别比失衡而显著减小。
本文以婚姻市场竞争为核心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研究性别比失衡的一系列影响,理论意义在于厘清性别比失衡影响的微观机制——婚姻市场竞争。对中国婚姻市场上彩礼价格机制的形成、作用和影响的研究发现,“天价彩礼”是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男性竞争的必然结果。彩礼作为价格信号进一步影响调节新生人口的性别比,这是本研究在文献方面的贡献。文中分析总结性别比构造中存在的测量误差问题,对普查数据的修正校准为以后相关研究铺垫了基础工作,这也是本文的贡献所在。文中研究彩礼支付对家庭经济福利的影响,以及性别比失衡下婚姻预期对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研究补充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为全面认识评估性别比失衡的经济社会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光棍危机”和“天价彩礼”问题,本研究揭示出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才是这些问题的根结所在,作为传统习俗的彩礼反映的是婚姻市场上男女供求关系的失衡。而性别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对彩礼的引导和限制,以及“推进婚育新风”等精神文明建设多属于治标之策。对彩礼价格的管制一来无助于解决背后的性别失衡危机,二来会破坏彩礼对性别比的调节作用,不利于性别比趋于平衡。长期来看,推动性别平等和人口性别结构平衡才是治本之策。高彩礼降低家庭生育男孩概率提示,基于经济手段逐步改变人们的生育激励和生育偏好是可行的方法,可以采用补贴等方式提高家庭生育女孩的经济回报。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抑制性别比失衡对彩礼上涨的推动作用,这对治理天价彩礼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可以将天价彩礼的治理纳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精准扶贫推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对治理性别比失衡下的天价彩礼也有着很强的外溢效应。以上都是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和政策含义。
相比国外调查数据,中国家庭微观数据的采集还相对落后,文中所用的彩礼、嫁妆其背后的产权归属,数据收集不够,导致对一些基础理论无法做到更好的识别和检验。除此之外,地区层面上的彩礼媒体报道居多,缺乏有代表性的调查统计,研究彩礼影响性别选择时面临内生性问题的干扰。以上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后续研究中继续推进的方向。
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结构的新常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其影响和机制,有其必要性。有一些研究讨论中国性别比失衡的宏观影响,如房价、储蓄率和犯罪率等,本文主要从婚姻市场竞争角度研究性别比失衡影响的微观机制,对其福利效应的分析也有助于全面评估性别比失衡的经济社会成本。彩礼作为传统婚姻中的重要习俗,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含义,人口性别结构如何影响彩礼,彩礼又如何反馈影响人口性别结构,本文将填补这些研究中的空白。
本研究共包括八个章节,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使用比较分析方法、理论模型分析,以及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法、间接工具变量法等实证方法展开研究。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我们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第二章根据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回顾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文献,总结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创新和价值所在。
第三章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使用多年份普查数据对比分析中国性别比数据测度中存在的误差问题,据此对普查数据进行交叉对比修正,使用修正的数据构造本文使用的婚姻市场性别比,并进行描述分析。
第四章在前文数据基础上描述彩礼嫁妆、居民收入和婚姻市场性别比的相关关系,厘清事实的基础上构建引入彩礼的婚姻匹配模型,说明性别比失衡对婚姻挤压和彩礼增长的影响,提出理论假说。进一步的,采用CHARLS2013年调查数据,使用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工具变量解决性别比数据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本章还从彩礼动机角度切入分析居民收入和性别比失衡在彩礼上涨中的共同作用,并提供了实证证据。
第五章进一步研究彩礼作为婚姻市场价格信号的调节作用,使用地区彩礼数据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截面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彩礼上涨如何影响家庭生育的性别选择,检验彩礼对人口性别比的反馈调节作用。
第六章从家庭角度分析性别比失衡的福利效应,基于CHARLS家庭数据,采用间接工具变量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研究彩礼支付对家庭的消费、资产、负债、贫困、父母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各方面的影响。第七章也是从家庭角度展开,使用CHARLS调查的子女样本,研究性别比失衡下婚姻预期如何影响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婚姻时间选择。
第八章总结全文内容和主要结论,探讨本文的政策含义,提出解决“光棍危机”和“天价彩礼”的可能方案和缓解措施,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年份的普查汇总数据和长表抽样数据,发现普查数据中存在漏报低年龄女孩、漏报青年男性流动人口、不报现役军人三方面的问题,2000年之后的长表抽样数据则存在代表性方面的问题。基于这些原因,已有研究中的性别比构造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通过交义比较的方法对普查数据进行了修正,为以后性别比失衡相关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
2、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性别比失衡导致了对男性的婚姻挤压,随着性别比上升,女性结婚率上升、男性结婚率下降。城市男性在性别比失衡时更多的到农村女性中寻找配偶,导致婚姻挤压只发生在农村地区。男性之间的婚姻竞争下,农村男性支付的彩礼金额随着性别比失衡而显著上升,性别比失衡可以解释1980年以来农村彩礼上升的41%-54%。城市男性支付的彩礼则未受到性别比的显著影响,城乡地区嫁妆也是如此。性别比失衡下的彩礼上涨反映婚姻市场上男女供求失衡下女性价值的上升,不仅如此,彩礼也成为家庭生育男孩的机会成本。我们的研究显示,随着彩礼金额升高,家庭选择更多的生育女孩,生育男孩的概率会显著下降。具体来看,彩礼会额上升一倍,家庭生育女孩的概率会上升4%。性别比失衡带来的女性家庭地位提高,也可能导致生育女孩增加,控制此因素后彩礼的作用依然稳健,说明彩礼作为价格信号具有调节人口性别结构的作用。
3、通过对彩礼动机的分析,发现地区收入水平越低,女方家庭通过彩礼筛选甄别高质量男性的动机越强,通过嫁女获取彩礼收入的动机也越强。收入水平影响彩礼动机,而性别比失衡为彩礼动机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实证研究显示,随着地区收入水平的提高,性别比失衡对彩礼金额上涨的作用会变弱。数值分析显示中国农村地区家庭收入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无法有效抑制性别比失衡对彩礼上涨的推动作用。
4、本研究的福利分析显示,性别比失衡导致的高彩礼严重影响居民的家庭经济生活。具体而言,彩礼支付使得家庭的食品消费支出、月度和年度人均消费支出都出现显著的下降,家庭的净资产随着彩礼支付显著减少,负债率和贫困率岁彩礼支付显著升高;此外,彩礼金额上涨也使得父母的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更差。
5、性别比失衡影响父母对子女未来的婚姻预期,从而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婚姻时间选择。性别比失衡导致男性的受教育水平显著下降,低阶层家庭受到的影响更大。女性也不是性别比失衡的获益者,代内剥削导致有儿有女的家庭中女性教育水平也随性别比失衡显著降低。婚姻竞争导致男女的结婚年龄都随性别比失衡而显著减小。
本文以婚姻市场竞争为核心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研究性别比失衡的一系列影响,理论意义在于厘清性别比失衡影响的微观机制——婚姻市场竞争。对中国婚姻市场上彩礼价格机制的形成、作用和影响的研究发现,“天价彩礼”是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男性竞争的必然结果。彩礼作为价格信号进一步影响调节新生人口的性别比,这是本研究在文献方面的贡献。文中分析总结性别比构造中存在的测量误差问题,对普查数据的修正校准为以后相关研究铺垫了基础工作,这也是本文的贡献所在。文中研究彩礼支付对家庭经济福利的影响,以及性别比失衡下婚姻预期对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研究补充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为全面认识评估性别比失衡的经济社会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光棍危机”和“天价彩礼”问题,本研究揭示出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才是这些问题的根结所在,作为传统习俗的彩礼反映的是婚姻市场上男女供求关系的失衡。而性别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对彩礼的引导和限制,以及“推进婚育新风”等精神文明建设多属于治标之策。对彩礼价格的管制一来无助于解决背后的性别失衡危机,二来会破坏彩礼对性别比的调节作用,不利于性别比趋于平衡。长期来看,推动性别平等和人口性别结构平衡才是治本之策。高彩礼降低家庭生育男孩概率提示,基于经济手段逐步改变人们的生育激励和生育偏好是可行的方法,可以采用补贴等方式提高家庭生育女孩的经济回报。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抑制性别比失衡对彩礼上涨的推动作用,这对治理天价彩礼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可以将天价彩礼的治理纳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精准扶贫推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对治理性别比失衡下的天价彩礼也有着很强的外溢效应。以上都是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和政策含义。
相比国外调查数据,中国家庭微观数据的采集还相对落后,文中所用的彩礼、嫁妆其背后的产权归属,数据收集不够,导致对一些基础理论无法做到更好的识别和检验。除此之外,地区层面上的彩礼媒体报道居多,缺乏有代表性的调查统计,研究彩礼影响性别选择时面临内生性问题的干扰。以上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后续研究中继续推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