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一种多年生落叶性灌木,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具有重要作用,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沙棘枝枯病在甘肃地区大面积发生,发病植株地上部叶片提前褪绿并大量脱落,在枝上形成凹陷病斑,随后病斑连结成片,整棵枝条干枯皱缩,严重影响了水分和养分的运输,严重感病的沙棘果实出现提早脱落的现象,导致沙棘产量严重降低,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主要内容是对从甘肃省庆阳市采集的沙棘枝枯病病株进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并对具有强致病性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选取了10种化学药剂进行了病原菌的室内药剂筛选及盆栽药效测定试验,并制定了该病原菌的荧光定量检测体系,为沙棘枝枯病的识别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沙棘枝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明确了引起甘肃省庆阳市沙棘枝枯病病原菌种类。实验共采集了120份感病严重的沙棘植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从中共分离出56株代表菌株,通过致病性的检测得到其中编号为G1-5-1的菌株发病率达100%。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及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大型分生孢子略微弯曲,呈镰刀状,多数有三个隔膜,初步鉴定表明其具有镰刀菌的特性。结合分子鉴定方法,对其ITS序列和EF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证明了引起甘肃沙棘枝枯病的致病菌G1-5-1为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2.沙棘枝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别在不同培养基、不同光照、不同p H值、不同温度及不同碳氮源条件下对沙棘枝枯病致病菌进行培养,测定其菌丝生长及产孢情况。结果表明,病原菌G1-5-1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在PMA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适宜其生长的温度在15-30℃之间,25℃时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量最大;全黑暗条件下更利于菌丝的生长及产孢;p H为5时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p H为6时产孢量最大;在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大;在以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3.沙棘枝枯病药剂筛选及防治效果的测定:通过室内平板培养和室外盆栽试验对10种化学药剂进行筛选。室内药剂筛选结果显示40%氟哇唑乳油、2.5%咯菌腈悬浮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3%戊唑醇悬浮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沙棘枝枯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毒力。室外盆栽试验结果显示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氟哇唑乳油和43%戊唑醇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较好。4.沙棘枝枯病的定量检测体系构建和应用:建立了一种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检测沙棘枝枯病病原菌拟枝孢镰刀菌(F.sporotrichioides),该方法可以特异性的检测拟枝孢镰刀菌,定量测定沙棘枝干和土壤的病原菌密度。所建立的拟枝孢镰刀菌质粒检测标准曲线,检测范围为10~3-10~8拷贝/μl。使用该方法,对17份枝条样品和4份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共发现7例样品中出现荧光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