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缓释注射液的研制及其穴位注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ish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蟾酥是一味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传统中药,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具有解毒消肿、止痛开窍之功效,用于治疗疮黄疔毒、咽喉肿痛和中暑神昏等病证。兽医临床应用蟾酥做卡耳穴埋植治疗猪的发热不食,或做膻中穴埋植治疗猪的咳嗽气喘等均收到良好的疗效。然而,直接将蟾酥药材埋植于穴位不仅操作不便、剂量难以掌握,而且不符合现代兽医临床的卫生要求。为此,我们在中兽医药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制药工艺技术将传统中药蟾酥制备成一种长效、使用方便的新型穴位缓释注射剂(暂定名为蟾酥缓释注射液),并按照我国兽药管理规范对蟾酥缓释注射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为其进一步在临床上应用奠定基础。蟾酥注射液根据部颁标准WS3-B-3354-98,委托GMP授权企业加工制成,每1ml含蟾酥2mg,然后加入泊洛沙姆407冷溶法制成蟾酥缓释注射液。以胶凝温度为指标筛选最佳配方,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释药过程,小鼠耳肿模型验证其体内缓释效果,最终确定蟾酥缓释注射液中加入泊洛沙姆407的最佳配比为15.25%,胶凝温度为30.2±0.3℃,所制成的蟾酥缓释注射液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体外释药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其药物累积释放百分率(Q)与时间(t)的回归方程为Q=3.989t+0.322(r=0.999)。通过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局部刺激性试验和全身过敏性试验对蟾酥缓释注射液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蟾酥缓释注射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用于穴位注射。急性毒性试验皮下注射未能测得其LD50,最大耐受量>25ml/kg;亚慢性毒性试验,蟾酥缓释注射液按2.5ml/kg连续皮下注射给药4w后,大鼠的一般体征良好,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学检查均未见异常变化,心、肝、肺、肾的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而脾脏指数显著增加;局部刺激性试验,表明蟾酥缓释注射液具有轻度刺激性,注射部位充血,平均分值为1.5,符合肌内注射要求;全身过敏性试验结果显示为阴性。将蟾酥缓释注射液注入小鼠耳根穴,结果证明蟾酥缓释注射液能显著促进小鼠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蟾酥缓释注射液按5ml/kg注入耳根穴,隔日1次,能显著提高ICR小鼠脾脏指数,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卵清白蛋白特异性抗体IgG水平,且优于蟾酥含量相同的蟾酥注射液。综上所述,按照实验所选配方工艺制成的蟾酥缓释注射液,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耳根穴注射能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其作用优于蟾酥注射液,为该制剂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财务报表也称为对外会计报表,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主要由现金流量表、资产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内容组成。对企业而言,财务报
傅雷是我国20世纪初的著名学者,是博学多闻、学贯中西的文人大师,他在文学翻译、美术评论、古典音乐等方面的造诣着实令人惊叹,而他对傅聪的关切及对音乐教育的思考更多地饱含着
幼儿园小班的幼儿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午睡习惯的,为了方便教师能在适当的时候让幼儿休息,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方法,比如说:培养午睡技巧,安抚幼儿的情绪,创造积极的睡眠环境等,
新疆的野生啮齿动物以数量多、分布广、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著称,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啮齿动物多达75种,占全国已知的204种的368%,有23种在国内仅分布在新疆,其中塔里木兔(Lepus yar
<正>去年11月,美国阿拉斯加、俄勒冈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了大麻合法化选民倡议,使全美实行大麻合法化的州增加到五个。12月3日,美国国会在通过的2015年联邦政府开支法案的附
目的:探讨中药益肾通络方与别嘌醇对伴高尿酸的慢性肾病(CKD)3~5期患者肾功能的影响,降低血尿酸是否能改善肾功能,及对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影响.方法:将1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与水资源有着密切关系。西宁市处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需求供给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发展方向,因此研究水资源的
2016年01月06日09时30分在朝鲜(北纬41.30度,东经129.10度)发生4.9级地震(疑爆),震源深度0千米。于经资料翻查2013年2月12日朝鲜进行的第三次核试验的经纬度为北纬41.3度,东
“才”是一个多功能性的副词,对它语义和功能的多角度研究是现代汉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才”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和分析。主要研究的问题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和用人组织持续变革,既体现于组织结构的日趋科学化,也体现于对员工的高要求上。在此环境下,员工的职业压力不断加大,职业倦怠的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