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生涯希望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团体干预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fficer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外部的探索都有待深入,他们也面临着诸多生涯角色的转换与适应问题,致使个体存在着一些生涯发展的困惑。积极心理学为青年学生生涯辅导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和思路,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中与生涯关联最为紧密的就是希望。因而也有研究者聚焦生涯领域提出生涯希望及其相关概念,编制了相关工具,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当前生涯希望的有关概念和内涵还不太成熟,测量工具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生涯希望发展特点的研究较多指向单一群体且结论并不一致,生涯希望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的探究还较为单一和缺乏,生涯希望对生涯发展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还有待明确,生涯希望的干预研究还有待细化以便取得更好效果。本研究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使用文献综述、质性研究、定量研究、干预研究等方法围绕生涯希望开展研究。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梳理生涯希望过往研究的脉络、进展和不足,并提出研究问题。其次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生涯希望的概念及内涵,初步探索了生涯希望的影响因素和对生涯发展的作用。然后编制生涯希望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接着采用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年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再次,使用定量研究对青年学生生涯希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涯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在以上基础之上,借鉴研究成果,设计并开展青年学生生涯希望团体干预研究。具体而言,研究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生涯希望的质性研究(第3章)。本部分采用开放式调查来搜集被试对于生涯希望的看法与认识,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8对开放式调查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此探索生涯希望的概念及内涵,广泛探索生涯希望的影响因素,把握了生涯希望对个体生涯发展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同时为后续编制生涯希望量表及深入开展量化研究提供参考线索。第二部分:生涯希望的量表编制与检验(第4章)。本部分依据质性研究对于生涯希望的概念和内涵的分析,在参考质性文本、借鉴生涯希望相关工具和依据生涯希望内涵的基础上,编制了生涯希望的题目,并在专家内容效度评估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测问题。之后通过开展定量调查,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了正式问卷,并且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检验了量表的信效度。其中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还进一步说明了生涯希望内涵的合理性。第三部分:青年学生生涯希望的发展特点研究(第5章、第6章)。第5章主要是采取大规模的横断研究来了解青年学生生涯希望的总体发展水平及类型,探索青年学生生涯希望随学段、年级和年龄的发展特点,分析生涯希望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等人口统计学上生涯希望的差异及以上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发展趋势的影响。第6章则是在横断研究的基础上,遴选高二到高三、大二到大三两个转折明显的高中和大学代表性年级进行追踪研究,使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了解青年学生生涯希望随时间的发展轨迹并讨论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对发展轨迹的影响。第四部分:青年学生生涯希望的影响因素研究(第7章)。本部分主要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基础上考查家庭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生涯一致性)和人格因素(主动性人格)对生涯希望的影响及其各自影响效应的大小,而后分别在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上分析家庭因素、人格因素和生涯自我效能(高中生以学业自我效能为指标,大学生以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为指标)和生涯结果预期(高中生以学业结果预期为指标,大学生以生涯决策结果预期为指标)对生涯希望的影响及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结果预期在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亲子生涯一致性)和人格因素(主动性人格)对生涯希望影响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第五部分:青年学生生涯希望对生涯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第8章)。本部分首先探索生涯希望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进而分析生涯自我效能(高中生以学业自我效能为指标,大学生以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为指标)和生涯结果预期(高中生以学业结果预期为指标,大学生以生涯决策结果预期为指标)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之后分析生涯希望对生涯满意度(高中生以学业满意度为指标,大学生以生涯满意度为指标)的影响,以及生涯适应力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对总体模型进行分析和比较。第六部分:青年学生生涯希望的干预研究(第9章)。本部分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出发点,整合多种生涯理论,设置了一套旨在提高青年学生生涯希望的团体干预方案。之后以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和追踪测试的实验设计,对实验组开展了为期六次生涯希望团体干预,对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之后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估了方案的干预效果和追踪效果,并分析了干预起作用的机制。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质性研究表明生涯希望是个体对生涯发展的所持的希望,是综合了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生涯希望主要分为五个维度,分别为积极期待、目标设定、动因促进、路径达成和反省调整。生涯希望的因素初步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家庭因素、组织因素、互动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经验、生涯成熟、心理因素。生涯希望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方面:积极激励,目标导向,生涯投入,生涯后效。2.本研究编制的生涯希望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可以作为评估生涯希望的有效工具。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一阶五因子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指数,这进一步支持生涯希望是由积极期待、目标设定、动因促进、路径达成、反省调整等五个维度构成。3.从横断研究来看,青年学生生涯希望总体发展水平中等以上,青年学生生涯希望的类型分为三类:良好型、一般型和缺失型。青年学生生涯希望在学段、年级和年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女生在生涯希望及积极期待、目标设定、动因促进和反省调整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路径达成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男女生在积极期待、目标设定和路径达成上随年级的发展趋势存在着不同。城镇和农村的青年学生在生涯希望及其五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城镇和农村在生涯希望及其五个维度上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的不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生涯希望及积极期待、目标设定、路径达成、反省调整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路径达成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积极期待的发展趋势存在着不同。从追踪研究来看,高中生从高二到高三生涯希望的发展趋势呈一定的增长趋势,起始水平和发展趋势存在着个体差异,发展趋势与起始水平有关。大学生从大二到大三生涯希望的发展趋势呈平稳的趋势,起始水平和发展趋势存在着个体差异,发展趋势与起始水平无关。性别对高二到高三阶段个体的生涯希望的起始水平和发展趋势有影响,女生起始水平更低,发展斜率更高,生源地和是否独生与生涯希望的起始水平和发展趋势没有影响。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对大二到大三阶段个体生涯希望的起始水平和发展趋势没有影响。4.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父母生涯一致性、主动性人格与生涯希望及其五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父母生涯一致性、主动性人格对青年学生生涯希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高中生和大学生生涯希望的影响因素存在着差异:在高中生群体上,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亲子生涯一致性、主动性人格、学习自我效能、学习结果预期均显著的预测生涯希望;在大学生群体上,亲子生涯一致性、主动性人格、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生涯决策结果预期能显著的预测生涯希望。学习自我效能和学习结果预期在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亲子生涯一致性、主动性人格对高中生生涯希望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生涯决策结果预期在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生涯希望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5.青年学生生涯希望能够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高中生生涯希望在学业自我效能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学业结果预期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生涯希望在生涯决策自我效能和生涯决策结果预期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高中生生涯希望对学习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在高中生生涯希望对学习满意度的作用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不存在调节作用;大学生生涯希望对生涯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在大学生生涯希望对生涯满意度的作用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不存在调节作用。高中生和大学生生涯希望的形成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高中生而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生涯一致性等外部因素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存在影响,且亲子生涯一致性的影响程度降低;6.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认为本研究设计的生涯希望团体干预方案对于大学生生涯希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不仅即时效果明显,并且追踪效果明显。本次生涯希望团体干预有效的原因主要为:以生涯理论为基础确保了科学性,依据团体目标设计提升了针对性,注意团体氛围的营造发挥了互动性,及时做好监控和调整提高了灵活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从区域角度归纳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述有效的改进策略:顶层设计,多元协同,保障智慧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按需建设,构建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环境;分层培训,活动推广,提高智慧校园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创新教学,加强实践,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围绕平台,应用驱动,推动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的深度发展;试点先行,课题引领,实现智慧校园特色发展。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于具独立性的建筑物单元上形成的所有权。因该种建筑物兼有专有和共有部分,权利人得享有专有权和共有权并立基管理而获有成员权或共同管理权。历观区分所有权的近现代及当代立法史,各国(地区)始终均以作为区分所有权人的业主个人与团体利益衡平为演进动力。初期,区分所有权法多注重对专有权的保护并强调个体在共同体中的本位,进而引发业主个人权利的膨胀与共同体利益的贬损。为维系共同体存续,区分所有权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阶段。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同时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低下、投资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健康,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环境责任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将无法避免地造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逐步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高度关联,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大部分地区生态资源脆弱、生态治理片面的特征突出。因此,维护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保证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是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消费行为和就业方式,但是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对人们的幸福感也有影响?如果有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影响是否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不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全面理解互联网对幸福感的影响意义重大。已有研究指出,互联网对幸福感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用机制涉及社会关系、消费行为、工作质量
荀子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不仅体现在其思想方面,还在于其在传经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荀子传经与其所处的时代不无关联。荀子之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百家争鸣接近尾声,而下距秦皇焚书之祸尚有25年之久,在此期间,“诸子百家同其先师之书,亦谓之经”,诸家弟子严守师法,注解其文以传其道。荀子正因为处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拐点中,他便有机会看到“百家争鸣”几百年来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其后焚书之祸中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媒介及其生存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应用是一个技术的爆炸,使得传媒产业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随着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媒介使用的硬件、软件都发生了质变,人们的媒介习惯随之变化。我们身处于新的时代,身处于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环境具有信息传播移动化、用户特征数据化、社
“致良知”作为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内进德以修己、外亲民以教化的共同宗旨,是16世纪中国思想转折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仅限于理学,更是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社会思潮。而如何探寻这一转折与影响的原因及其实现就成为后世把握阳明心学真精神的关键所在。阳明殁后,其弟子后学便从王学分化演变的角度揭示了“致良知”作为王门教法宗旨的普遍性意义。晚近以来,又有学者从“致良知”的内圣实践进路显豁“即道德即宗教”的人文宗教之义
“情绪劳动”这一术语最初用来描述服务行业员工的工作,后被研究者引入教育领域,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定义为一种形式的情绪劳动。然而,当前关于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较少关注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绪互动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互动中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梳理以往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发现若干问题还
20世紀的轉注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20世紀學者們對轉注研究的意義存有異議,或認為轉注研究已經過時,或認為它無足輕重。其實,文字學史無法迴避轉注問題,文字學理論也以轉注學説為重要源頭之一。就20世紀轉注學説的研究現狀而言,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目前沒有出現專門對20世紀“轉注”學説進行全面研究的論著。對專人專書中轉注學説的研究而言,存在研究面狹窄、不夠深入的問題;而對轉注學術史的研究而言,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