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因论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阐释了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并提出文化具有传承性。在翻译过程中,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能否准确译出并被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所接受,是翻译是否成功的主要评判标准。翻译是两个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必然影响翻译全过程,将模因论用于翻译研究能更好地考察文化信息的传播。本文从模因选择和传播的过程来分析唐诗英译过程,以及考察翻译策略的不同选择对于模因传播的影响。从源语模因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是通过语言引进外来模因,丰富本国文化。从目的语模因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是传播和复制过程。翻译过程可以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首先,原作者的作品是一个模因综合体的载体,负载着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理念是核心模因,存在于作品中的还有体现文化背景的各种模因。译者了解了源语信息,就自然成为模因的宿主。译者既是源语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也是源语模因的重要传播者。因此,将模因论应用到唐诗英译研究,能更有效地对比不同的英译本,从而得出适合唐诗的翻译策略,能有助于唐诗翻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作者引入了对于唐诗中的文化模因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并从模因论的角度对这两种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并探讨了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唐诗中的文化模因时的具体应用,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译文之间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归化是模因在其传播初期的必要手段,异化则是模因传播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两者在唐诗英译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