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翻译理论整体观的系统哲学透视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系统哲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学翻译理论中的整体观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和谐说”为例,考察了该译学理论的优点和不足,发现其不足之处主要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故此,若欲有所改进,须在对传统译论加以反思的基础上,提升其哲学的批判力量,扬长避短;同时充分借鉴西方译论的资源优势,以彰显思想本身的力量。 系统哲学是体现当代科学新潮流的哲学,它促进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并为沟通这些不同的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翻译研究也受益颇多。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翻译理论表现出整体性倾向,强调感悟和综合,长于理论概括,弱于量化分析,并且流于模糊抽象的定性概括。传统文学译论如此,现代文学译论“和谐说”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中国文学翻译理论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根源在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整体性哲学,这种整体性思想从沉思的意识状态中产生,强调“领悟”或“体验”,缺乏内在的分析性与清晰性,并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同传统文学译论相比,“和谐说”在文学翻译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系统论的运用赋予该理论一种新的视角,文学翻译是一个系统这一观点使“和谐说”对文学翻译的考察更全面。但是,它对系统论的把握并不到位,对于系统的理解仍有局限。而且,它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学译论中固有的缺点,仍是感悟多于逻辑演绎,定性描述有余而定量分析不足,流于模糊、抽象的概括。问题的症结还是中国传统哲学。因此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进行反思并探索它的发展之路是非常必要的。系统哲学和中国古代整体观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于中国古代整体观的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方面,可以借鉴它对中国古代整体观进行反思。和“和谐说”相比,埃文一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勒弗维尔的操控理论很好地运用了系统论来建构自己。可以借鉴这两种理论的之长补“和谐说”之短。另外,“连贯”观念的引入可以增强“和谐说”的逻辑性,使之更清晰,指导性更强。需要指出的是,“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要求,也是系统哲学的要求。现代社会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表明“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要求和趋势,它对人生、对伦理都有纲领性指导意义。这印证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点,同时意味着从“和谐”的角度看翻译有许多可取之处。但这是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看翻译;而本文是从理论建构的角度对“和谐说”的探讨,强调理论内部的逻辑关系,强调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阿瑟·密勒(1915-2005)是美国20世纪著名剧作家之一,对美国及世界的戏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擅长将社会剧与心理剧结合,集中讨论道德、责任、人性等话题,因而他被誉为“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