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随着智力概念的提出和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70年代末,非智力因素概念基本上被国际心理学界所接受。进入80年代以来,对非智力因素(及其与智力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但在心理测量领域,而且其它领域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燕国材教授于1983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次在国内公开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并把它引入教育领域。从此,“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大量研究和争鸣的论文。
什么叫“非智力因素”,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尽管对非智力因素的涵义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归结起来,有以下两点是公认的:(1)从智力的概念来论述非智力因素。
(2)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影响、效益和地位来认识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推动力,并有效的顽强的坚持下去,从而取得成功。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的艰苦性,在学习过程中将会碰到各种困难。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促使数学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我国目前的研究既包括对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的检验,也有一些可取的单项因素测验,这些研究都表明非智力因素对我国学生的学习育很重要的影响。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讨论以下问题:(1)对一具体的被试群体而言,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情况与数学成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赖关系。
(2)对数学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各子因素的依赖度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否对它们的重要程度作个比较,即对这些依赖度进行排序,以便于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时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在非智力因素的各子因素中,是否有些是冗余或是非必须的成分,即有没有一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4)学生的数学成绩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那么数学学习的稳定性与非智力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赖关系?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较为松散、很多学者都认为很难将其量化,其实任何新生事物在没有完全掌握它的时候都是这种状态。华东师范大学的张旭东教授曾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由于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尚未穷尽其子项的开放式集合概念,而且其中的各个因素的功能、性质、作用方式都各不相同,很难一下子编制成一个非智力因素的总量表。当务之急是就达成共识的几个因素分别编制几个量表,如动机量表、情感量表等分别讨论它们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到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基本是以这种思想作为基准的。
我们用的数学工具是粗集理论。粗集方法是基于一个机构(或一族机构)关于一些现实的大量数据信息,以对观察和测量所得数据进行分类的能力为基础的,从中发现、推理知识和分辨系统的某些特点、过程、对象等。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我们的具体步骤如下:(1)设计关于非智力因素各子因素的调查表,根据同学所做的调查表进行诊断,结合任课教师的意见,我们可以将学生非智力现状进行分类。
(2)按学习成绩的15%,35%,35%,l5%的比例将全体学生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分类,利用粗集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数学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的依赖度。(3)按照学生学习成绩名次变化大小对学生进行分类,利用粗集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学生学习稳定性和非智力因素相关依赖度。
(4)根据学生对非智力因素各子因素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评分,我们可以计算出数学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影响度排序。
结果也证明,用粗集理论提供的数学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依赖度问题。我们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建议,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