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生产性试验及相关机理研究

来源 :福建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南方地区污水厂碳源总量偏低的情况下,采用全流程生物系统改造的方式对总氮和总磷削减的空间有限,难以达到日益严格的氮磷排放指标。城镇污水的提标改造需要研究更先进的处理工艺,以对氮磷进行深度治理。本课题针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提升脱氮除磷的空间有限,现有城镇污水厂尾水的处理方法缺乏将脱氮、去除SS和除磷融于一体的技术现状,提出了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的新工艺。通过实验获得了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的最佳运行参数,分析了滤池的脱氮除磷机理,并研究了滤池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与丰度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开展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的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试验所在地位于福州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设计规模为120 m~3/d,试验原水为该厂的二级生物处理出水,试验水质指标为:COD为12~23 mg/L,TN为7.8~15.5mg/L,NO3--N为6.6~12.5 mg/L,NH4+-N为0.5~2.1 mg/L,TP为0.19~0.44 mg/L,PO43--P为0.14~0.38 mg/L,SS为14~23 mg/L。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新型生物膜滤池采用优化接种挂膜法启动,依据出水水质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进行判断,历经15 d后滤池启动成功,启动后TN去除率>80%,COD去除率>70%,NO3--N去除率>90%,TP去除率约为19~21%。(2)适宜的C/N有利于生物膜滤池进行反硝化反应,当C/N为5.34时TN去除率达到81.8%,COD去除率达到75.1%,NO3--N去除率为92.4%。HRT为1.06 h时,生物膜滤池TN去除率最高,达到79~81%。HRT的改变对COD去除率和DO的变化影响较小。(3)生物膜滤池在无外加絮凝剂时对于磷的去除效能有限,对于TP去除率仅为19~21%,通过投加PAC进行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当PAC投加量为5 mg/L时,TP去除率为76.0%,PO43--P去除率为86.7%。PAC的投加对反硝化和除碳没有明显影响。(4)滤池高效反硝化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力负荷为4.13 m~3/(m~2·h),高水力负荷没有明显降低滤池除磷效能,说明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适宜在较高的水力负荷条件下进行除磷。(5)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采用气冲-气水联合反冲-水冲的联合反冲洗模式,反冲洗周期为7 d。水洗强度为5~10 L/(s m~2)、气洗强度为10~15 L/(s m~2)。气冲洗、气水联合冲洗和水冲洗时间分别为2~4 min、4~6 min、5~8 min,反冲洗总时长约为15 min。反冲洗后40 min内可恢复至稳定期的处理效果。(6)在冬期水温约为9~13℃的情况下,NO3--N去除率能稳定达到80%以上,出水中TP浓度仍能降至0.15 mg/L以下。在保证NO3--N和COD去除效果的基础上,打开滤池中部曝气设备,调整HRT和气水比,可提高NH4+-N去除率。在HRT为1.4 h,气水比为8的阶段曝气情况下,此时NH4+-N去除率为40~45%,NO3--N去除率为70~76%,TN去除率为57~62%。(7)推导建立了生物膜滤池的堵塞动力学模型为(?),表明滤池的水头损失与滤池的滤速和运行时间密切相关。(8)研究对比了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与污水厂现有的高效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联用工艺,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优于现有工艺,吨水处理成本比联用工艺低0.039元/m~3。对两种工艺的出水进行综合污染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处理后的出水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更低。(9)对生产性规模的试验装置进行经济性评估表明,单位污水建设成本约为2353元/(m~3/d),包括吨水电耗、药剂费在内的吨水处理费用约为0.207元/m~3。(10)对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进行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启动后的微生物在门水平以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作为优势反硝化菌属;反冲洗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丰度影响不明显,但会造成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外加PAC会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但对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基本不造成影响,丰度较高的几个脱氮菌属下降不明显,反硝化菌属相对丰度仍能达到48.76%。
其他文献
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落实,包括川藏铁路为典型代表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寒区冻土区域展开,以及轨道交通建设施工中越来越多采用的人工冻结法工程。冻结体结构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会受到静荷载作用,同时也会承受冲击力作用。爆破、机械冲击荷载破碎法等在冻结体区域施工中经常使用,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工程设备发出的高应力脉冲即冲击载荷,区别于静力荷载使得冻结体在极短时间内损伤破碎
选区激光熔化(SLM)可制造形状复杂、传统加工难实现的零件,但其成型表面存在着“台阶效应”、“球化效应”、“粉末粘附”等现象。为了使该类零件满足日益严格的表面质量要求,涌现出许多非传统表面加工技术,磁流变抛光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针对磁流变抛光工具、抛光路径、磁流变抛光液等关键工艺参量,开展抛光工艺比对实验,分析并总结各工艺因数对抛光件表面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设计并制作两种抛光
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具有质量轻,热转换效率高等优点,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中广泛应用。但是,多孔介质吸热芯的入口辐射能流分布不均匀,导致吸热芯局部高温,对外辐射散热损失大,影响了吸热器的热效率和运行稳定性。因此,改变多孔介质吸热芯结构,促进聚集太阳辐射在吸热芯内的传输,实现梯度吸收,减少高温红外辐射损失,具有研究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对聚集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梯度增加的石英玻璃-多孔介质双层吸热芯,采用实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天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其中餐厨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占比一半之多,餐厨垃圾的处理日益成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21世纪初,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家用餐厨垃圾处理机,很多电器厂商推出的家用餐厨垃圾处理机仅仅是顺应市场需求以及响应国家政策,这些产品主要呈现功能与造型单一的状况,并没有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因此,运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对家用餐厨垃圾处理机的设计研究尤为
一直以来,公交车在城市的公众出行中担任极其重要的角色,公交车因任务需求,需要在循环工况内频繁启停,所以驾驶员合理的起步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运行能耗,同时可以显著提升乘客出行的舒适性和公共安全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纯电动公交车在公共交通中得到快速普及,获取公交车的瞬时能耗和加减速等动态行车数据成为可能。因此本文通过对纯电动公交车的实际行车数据挖掘,构建了具有高可解读性的驾驶员起步评价模型,主要研
随着城市化由追求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潜力巨大,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方式正在改变城市空间经济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人们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断深化,对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快速增长的通线网规模,不断攀升的日均客运量,使运营管理难度及维护工作压力也急骤增大,而目前具有很高公益属性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大部分需要依靠政府补贴才能实现持续运营
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相比于燃油车,电动汽车能量转化效率提升了两倍多,但同时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及时准确地对电动汽车电池的异常状态进行故障诊断与预测,对电动汽车的安全行驶至关重要。本文以电动汽车实际行车数据为对象,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单体一致性问题以及健康状态展开重点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内容如下:(1)基于电动
激光熔覆是通过高能激光将增强项粉末熔化与基材形成冶金结合的增材制造技术。在激光熔覆过程中存在熔池的生长、激光与粉末相互作用、粉末流-熔池相互作用,这三个部分中包含:马兰戈尼流动、金属凝固熔化、传热传质以及熔池内液态金属对流等复杂的物理现象。因此建立熔池模拟、粉末流模拟以及粉末流-熔池模拟,并对其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建立熔池数值模型,研究熔池生长过程中热历史与熔池流动变化;通过改变激光功率与扫描速
新型不锈钢管混凝土是一种在当今建筑结构高性能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组合结构形式。这一新型组合结构在具备了复合普通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谐性以及良好的施工性等优点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了美观、耐久以及耐腐蚀等的要求。本文对新型不锈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展开了研究,从试验和理论两个方面研究了新型不锈钢管混凝土柱在斜向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以及双向压弯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机理,进行的工作主要包括
铝铜合金具有高强度、轻质、良好的延展性和可焊性等优良性能,被大量运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等行业。但是,因其晶界腐蚀抗力不足,铝铜合金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传统的晶界工程研究指出,引入大量共格孪晶界(即奇异晶界)可以有效提高中低层错能面心立方金属的晶界腐蚀抗力。然而,铝铜合金是高层错能面心立方金属,生成奇异晶界的能力很弱。相关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为高层错能面心立方结构的高纯铝中,具有{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