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信息、伤害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u0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判断是人们对道德问题的评价和决策。长期以来,道德判断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强调对其心理机制的考察。伤害一直是道德判断研究的重要主题,双方道德理论甚至提出了伤害感知在道德判断中的根本作用(Schein&Gray,2017)。在生活中,人们对身体伤害与非身体伤害的道德判断是不同的,对致命身体伤害与非致命身体伤害的道德判断也存在差异(Trémolière&Neys,2013)。时间方向在人们的日常决策和判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经常对未来的事件进行更极端的评价。例如,人们认为未来的违规事件比过去的违规事件更不道德(Caruso,2010)。关系动机违反的研究表明,与远距离的犯罪相比,近距离的犯罪被评估得更为负面,即,如果发生在较近的环境,则被视为威胁更大(Tepe&Aydinli-Karakulak,2019)。当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同,引发的关注程度不同。对于未来有可能发生或者发生在附近的事情,人们的体验和感受更加强烈,会明确地对行为的道德程度进行评估,快速做出判断。本研究要探讨的是,时空信息如何影响道德判断?与双方道德理论的观点一致,本研究认为,伤害感知在时空信息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中起作用,当事件引起的伤害感知较低时,时空信息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较小;相反,当事件引起的伤害感知较高时,时空信息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较大。进一步地,参照关系动机违反的研究:当伤害产生了对价值观与社会和谐的潜在威胁时,人们才会将特定事件判断为不道德(Tepe&Aydinli-Karakulak,2019),本研究推测,除了担心价值观与社会和谐受到威胁,人们也会担心特定事件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和情感造成威胁。在道德判断中,存在更广泛层面的避害需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当伤害感知较高时,时空信息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正是通过避害需要起作用的,即,避害需要水平越高的时空条件下,人们的道德判断越严厉。本研究基于双方道德理论对纯洁违反与伤害感知之间关系的研究,将纯洁违反与伤害侵犯界定为不同类型的伤害情境。通过3个实验考察时空信息、伤害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着眼于不同程度的伤害感知和避害需要水平,将研究视角从道德判断的内容转向道德判断的功能,考察伤害感知、避害需要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探讨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基于双方道德理论,实验1考察时间方向、伤害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伤害感知、避害需要在时间方向影响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实验2考察空间距离、伤害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伤害感知、避害需要在空间距离影响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实验3参照Parkinson和Byrne(2017)对纯洁违反和伤害侵犯的分析,将纯洁违反划分为指向自己、指向他人的情境,考察空间距离、伤害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伤害感知、避害需要在空间距离影响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实验1发现,伤害侵犯情境的伤害感知分数显著高于纯洁违反情境,F(1,84)=176.56,p<0.001,ηp2=0.68;只有在伤害侵犯情境下,未来时间组道德判断得分显著高于过去时间组,F(1,84)=5.05,p=0.027,ηp2=0.06。实验2发现,伤害侵犯情境的伤害感知分数显著高于纯洁违反情境,F(1,80)=144.83,p<0.001,ηp2=0.64;只有在伤害侵犯情境下,近距离组道德判断得分显著高于远距离组,F(1,80)=57.62,p<0.001,ηp2=0.42。实验3发现,指向他人纯洁违反情境的伤害感知分数显著高于指向自己的纯洁违反情境,F(1,111)=134.94,p<0.001,ηp2=0.55;只有在指向他人的纯洁违反情境下,近距离组道德判断得分显著高于远距离组,F(1,111)=46.69,p<0.001,ηp2=0.30,近距离组的伤害感知分数显著高于远距离组,F(1,111)=15.32,p<0.001,ηp2=0.12,近距离组的避害需要得分显著高于远距离组,F(1,111)=4.83,p=0.03,ηp2=0.04,伤害感知(LLCI=0.35,ULCI=1.69)在样本量为5000的Bootstrap分析中,95%置信区间下的中介分析结果不包括0,伤害感知的中介效应显著。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时空信息在伤害感知高的道德情境下影响道德判断。(2)在伤害感知高的道德情境下,时空信息通过伤害感知、避害需要影响道德判断。
其他文献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表现。更加全面地把握城市化发展规律不仅能够在短期优化地区各项生产要素的配置,同时也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部分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学者提出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联动关系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且基本认为中国城市化滞于工业化。本文认为从产业视角研究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仍存在两个方面继续研究的空间,一方面既有研究大多从固定地区的静态视角研究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城市化
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不仅促进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率先探索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通过国家高新区设立,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成为目前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陕西省发展潜力逐步被释放。但近年来,陕西省经济发展受到要素价格上升和环境恶化的制约,依靠资源投入和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经济红利
作文教学往往是许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渴望学生写好作文,但很少语文老师能做到下水作文给学生作示范,自觉动笔写文章的语文老师更少,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文上往往是找来满分作文作示范,而学生对写作也缺乏激情,更多的是恐惧。这在重点学校是如此,在乡村学校更甚。学生也很少自觉写作,学生往往都是为作业、考试、升学才会写作,写作成了一种工具。为了学生更好地应付作业、考试、升学,作文教学更多地走向了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带来了变化,随着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定义,计算思维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把计算思维列为核心素养之一,明确了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新课标还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这为计算思维的培养带来新思路。当前,我国对计算思维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项目式学习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上的效果还需要进一
在新课标要求下,高中英语教学也更加突出了对学生“阅读”这一较高层次能力的培养。词汇量的增加、语法难度的增强以及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的提升,使得英语阅读成为很多高中生的一大难题。然而教师阅读教学理念及模式的固定化,太过注重对单词、语法及句法的讲解,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及策略的培养,加之对学生阅读训练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对阅读兴趣不足,整体阅读水平不佳。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工具,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实体教室里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滚滚洪流中,与线上教学融合发展嬗变的产物,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时代下具有朝气蓬勃和巨大潜力的教学方式。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是教学形式产生以来的一种最原始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它以知识传授、师生协同、情感交流等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成为了教学改革的趋
随着我国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民流入城市就业。随之,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也进城居住和就学,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也就成为了流动儿童。有学者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生活,容易受到制度制约、社会环境转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相对于当地城市儿童而言更容易出现问题。作为特殊群体,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流动儿童指的是6-14岁(或7-15岁)跟从父母或其他抚养人从农村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责任心作为幼儿个性、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幼儿期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责任心是幼儿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的关键。绘本被认为是最适合幼儿的阅读材料,幼儿常常会被生动形象的绘本人物、细腻的绘画风格以及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在阅读绘本时,通过对绘本人物的感知与想象,体验故事人物的美好品质,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人物的行为代入,在
依据大学章程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实现现代化大学治理的重要一环,地方大学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其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理应得到重视。论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对大学章程视域下地方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运行进行专题研究,即在分析地方大学章程中关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考察地方大学在大学章程实施后,其内部治理结构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寻求改进地方大学内部
我国当今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公司的成立犹如雨后春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公司生产经营及利润最大化都过多地依靠于董事,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董事的经营行为必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很有可能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涉及董事勤勉义务诉讼案件逐年增多,加之当前立法对董事勤勉义务的规定十分模糊,一般都倾向于原则性,现有的法律规定已经不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勤勉义务具体标准如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