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与染矽尘大鼠肺泡上皮细胞(AEC)共培养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AEC。方法:1、随机取6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2、随机取同批大鼠14只,其中7只以1.0 mL质量浓度为40 g/L的矽尘混液气管内注入制作染矽尘大鼠模型,用免疫粘附纯化法培养染矽尘大鼠AEC,另7只注入0.9%氯化钠溶液1.0 mL作为正常对照大鼠,采用免疫粘附纯化法培养正常大鼠AEC。3、设置实验组:以BMMSCs与染矽尘大鼠AEC两种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A组:以BMMSCs和正常大鼠AEC两种细胞共培养作为对照A组,对照B组:以BMMSCs单独培养作为对照B组。4、分别于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时,以倒置荧光显微镜(IFM)观察各组BMMSCs的形态变化。5、分别于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时,对各组BMMSCs进行水通道蛋白5(AQP5)和表面活性蛋白C(SP-C)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分别用IF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BMMSCs的荧光表达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对两种显微镜下2种蛋白的荧光进行积分光密度(IOD)分析。6、分别于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BMMSCs中AQP5和SP-C两种信使RNA(mRNA)的表达水平。7、分别于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培养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浓度。结果:1、各组细胞形态观察显示,共培养后,实验组和对照A组的BMMSCs逐渐从长梭形向立方形和多边形转化,共培养第8天时细胞形态变化较第4天更明显,但对照A组BMMSCs在两个时间点形态变化无实验组明显,对照B组BMMSCs的形态在两个时间点无明显变化。2、IFM和LSCM观察显示:在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实验组和对照A组BMMSCs均可见呈绿色荧光的AQP5和红色荧光的SP-C表达,对照B组BMMSCs在两个时间点均可见少量AQP5绿色荧光表达,均无SP-C红色荧光表达,相较于IFM,LSCM可清晰地观察不同蛋白的表达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3、IOD分析显示:在共培养第4天和第8天,IFM和LSCM所得BMMSCs的2种蛋白荧光IOD值在实验组均较同时间点对照A组和对照B组增强(P<0.01),而对照A组BMMSCs的2种蛋白荧光IOD值又均较相同时间点对照B组增强(P<0.01);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A组的BMMSCs在第8天时2种蛋白的荧光IOD值均较同组第4天时增强(P<0.01)。将两种显微镜所得IOD进行比较,除对照B组的SP-C蛋白荧光IOD外,IFM所得3组BMMSCs的2种蛋白荧光IOD均高于同组LSCM所得(P<0.01)。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AQP5和SP-C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高(P<0.01),对照A组较对照B组高(P<0.01);实验组和对照A组在共培养第8天时mRNA表达量均较第4天高(P<0.01)。5、TGFβ1和EGF浓度检测显示:在相同时间点实验组细胞培养液中TGF-β1浓度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低(P<0.01),EGF浓度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高(P<0.01),对照A组细胞培养液中TGF-β1浓度较对照B组低(P<0.01),EGF浓度较对照B组高(P<0.01);相同组别两时间点间比较,TGF-β1浓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EGF浓度实验组和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矽尘大鼠AEC能有效诱导BMMSCs分化成AEC;其诱导分化作用可能与BMMSCs旁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