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是人类最古老的工具和基本宇宙元素之一,人类对火的掌握和运用标志着文明的开始。在西方诗歌中火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它常常与爱情、宗教、革命、战争等主题相结合,不仅蕴含了大量人类无意识心理经验,还体现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对自我的发现。中国古代诗歌中虽然也有涉及到火意象,但相对于花、鸟、虫、鱼、山光、水色这些高频泛称意象来说,火意象显然一直处于沉潜的状态。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现代诗歌中的火的意象逐渐登上文学舞台,成为诗人建构诗歌世界的主要意象之一,火的意象的构建与诗人的心理个性和所处时代具有很大的关系,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间段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观察方式,同时也表现出知识分子精神的嬗变轨迹。
本文从三部分入手来论述20世纪上半叶新诗中火的意象。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梳理20世纪上半叶新诗中火意象,分析意象建构时的历史语境,以及在不同时时期,诗人对外部世界和个体的认识。郭沫若诗中对火意象的建构呈现出哲学思考,蒲风、艾青诗中的野火、冶炼之火呈现出功利性和群体性特质,穆旦诗歌中生命之火等。火具有众多的同构意象,它们延续了火的精神内涵,组成了诗人的想象世界。第二部分将对火的同构意象进行梳理,从知觉、气质、色彩和功能四个维度对它们进行划分归类,分析它们所蕴藉的精神内涵以及诗人的思想嬗变。第三部分将着重关注火意象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情结,探究中国的普罗米修斯----留日学生的群体心理,以及诗人的恩培多克勒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