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产乌头属植物有效成分检测及与生态因子相关性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是我国乌头属植物的重要分布区,乌头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母根通常称为川乌,子根称为“附子”(RadixAconitiLateralisPreparata),为川产道地药材之一。本研究以四川境内西昌、峨嵋、江油、平武、青川等5个产地7个不同种乌头属植物和7个相同种乌头植物为材料,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乌头属植物总生物碱含量以及主要成分(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含量检测的方法。同时,对乌头植物产地的气象因子、土壤生态因子进行资料分析和测定,采用一元回归、二元回归及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土壤生态因子与乌头植物有效成分(总生物碱和主要成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根据二帖类生物碱和酸性染料溴甲酚绿(BCG)在酸性缓冲液中形成的络合物能被氯仿提取,提取液在415nm处具有最大吸光值的原理,运用UV-Vis测定了四川境内乌头属植物总生物碱的含量。乌头碱的标准曲线范围是8.8~52.8μg/ml(r=0.99987,n=6),其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48%,RSD为2.68%。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不同种植物中,紫乌头、短柄乌头中总生物碱含量最高,拳距瓜叶乌头、松潘乌头中总生物碱含量次之,鞘柄乌头、瓜叶乌头中总生物碱含量最低;相同种植物中,平武2和平武1产地乌头中总生物碱最高,峨嵋1产地的乌头中总生物碱含量最低。 2、运用HPLC测定四川境内乌头属植物中3种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实验以C8色谱柱为固定相,流动相:乙腈—甲醇—缓冲液(8:39:53),缓冲液为0.2%冰醋酸,用二乙胺调pH值至5.41;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31nm。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的标准曲线范围分别是11.968~299.2μg/ml、5.552~138.8μg/ml和7.168~179.2μg/ml(R=0.99952,0.99957,0.99956,n=7);检测限分别是0.4787μg/ml、0.2776μg/ml和0.7168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63%~101.77%,RSD均小于5%。表明该方法测定乌头属植物3种酯型生物碱含量准确、灵敏度高。不同种植物中,短病乌头中乌头碱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几种乌头属植物中的含量,乌头中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高于其他乌头属植物的含量;在相同种植物中,平武2产地乌头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含量最高,而江油产地乌头中新乌头碱最低,峨眉产地乌头中次乌头碱最低,平武1产地乌头中乌头碱最低。 3.不同产地生态因子与乌头植物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头适宜在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土壤微酸性的环境中生长,海拔高度在750~1800m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59%~6.20%之间,有效N含量在30mg/100g~34mg/100g之间,有效P含量在35mg/kg~59.5mg/kg之间,有效K含量在151mg/kg~285mg/kg之间时,有利于乌头植物有效成分含量的积累。有效K和pH值是影响乌头总生物碱含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有机质、有效N、有效P、pH值是影响次乌头碱含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有效N、有效P、pH值是影响乌头碱含量的主要土壤因子。但是,有机质、有效N、有效P、有效K、pH值对新乌头碱含量的影响均未达到5%显著水平,以上表明了每一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受多种不同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他文献
跨平台、分散的异构资源的整合是当前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生物信息集群系统。该系统利用Rocks集群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一个
作为NG-PON2的主要发展方向,时分波分堆叠复用无源光网络(TWDM-PON)是在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DM-PON)的基础上通过波长堆叠构成的,综合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和波分复用无源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现阶段,对水库大坝实施安全鉴定工作,是强化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基本对策,采取安全鉴定的方式来检验水库挡水、输水以及泄洪等情况,可以了解到水库的实际运行状态,认识安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