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收治的117例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发病诱因、并发症、是否抗病毒治疗以及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SCr)、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清Na+、K+、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甲胎蛋白(AFP)、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HBs Ag)、e抗原(HBeAg)、腹部B超或CT等。结果(1)117例HBV-ACLF患者中男性101例,女性16例,汉族88例,回族29例,治疗好转50例,恶化/死亡67例。(2)HBV-ACLF发病的诱因中,自行停用或不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所致的HBV-ACLF增多。好转组和恶化/死亡组的诱因构成比无差异(p>0.05)。(3)恶化/死亡组年龄高于好转组,且年龄≤50岁组好转率明显高于>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好转组的甲胎蛋白(AFP)水平明显高于恶化/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FP越高,预后越好。(5)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两者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6)随临床分期进展,好转率逐渐下降,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e抗原阳性与否和HBV DNA水平高低在好转组和恶化/死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抗病毒治疗组好转率明显高于未抗病毒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恶化/死亡组发生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的概率显著高于好转组。且恶化/死亡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发生3种或3种以上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临床分期、年龄是影响疾病的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期中疾病早期人群治疗后好转率是晚期人群的13.323倍;年龄≤50岁的人群治疗后好转率是年龄>50岁人群的4.41倍。结论(1)自行停用或不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诱发的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增多;(2)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年龄越大,临床分期越晚,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3)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甲胎蛋白水平越高、经过抗病毒治疗者,预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