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观整个中国古代史,诗歌无疑是一个佼佼者,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从谢灵运到李白,从杜甫到龚自珍,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歌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那么的熠熠生辉。那个“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让多少人魂牵梦萦;那一首“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让多少人独自神伤;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代多少人说出了心中最美的赞扬。这就是诗,说不完,道不尽,总是让人有余音绕梁,韵味无穷之感。诗歌,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本来它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但是当它进入中学语文教学以后,很多时候都失去了自己的本色,有人把它当成散文,有人把它当成古文。诗,这样一个原本个性极强的独立个体,就这样淹没在翻译、背景介绍、中心思想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靠教学方法的改变,还是靠教学目标的调整?笔者的观点是,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必定要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才能真正解决诗歌教学的问题。诗歌的教学内容,怎能离开诗歌!但是诗歌本身有什么可教的?难道要叫学生学习那晦涩难懂的古韵,和那缠绕纠结的格律,还是要他们在中学就学大学的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我想这些都不是真正适合中学诗歌教学的内容。然而说到根本,诗歌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诗歌纷繁复杂的体系中选择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并且能切实符合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实际需要的内容。诚然,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任重而道远。对此,笔者从当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实际情况这个角度入手进行调查,从教材、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中去发现问题,希望从实际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这个调查的时间仅限于新课程改革后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因为新课程改革的确让诗歌教学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其后的诗歌教学不管是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都已经和传统的诗歌教学有了不同,老师们开始重视让学生体验诗歌了,也开始让学生朗诵诗歌了,意象、意境等内容也开始进入中学课堂了,但是所谓物极必反,一味的体验,让学生感觉无所适从;一味地朗诵,让学生成为了合唱团成员;意象、意境固然重要,但诗歌的其他方面要素却因此而被疏忽。所以如何纠正这些过犹不及的问题,一方面要把握住诗歌本体,另一方面又要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就是我们极力想解决的问题。从外部因素来看,我们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就不难发现,“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古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无疑是让学生认识祖国语文,认识祖国文化的良好途径;而古人在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高尚情操无疑也将成为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其高尚道德的有利工具;“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古诗文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所用的语言,加强古诗词教学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等等,课标处处都体现出对古诗文学习重要性的强调。既然定位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就离不开一线的课堂。不是从课堂上来的问题,就不会成为对实践有价值的问题;不是从老师、学生那儿来的问题,就不太可能得出他们需要的答案。所以本文所探讨之问题的来源就是确实的课例。在对“教学内容”的定义中,我们提出“教学内容”有三方面的成分,“教材内容”、“预设内容”“生成内容”,所以本文对课例的分析也主要包含这三方面,一是教材中提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注释”、课后习题部分、教师参考书上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二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预设”的教学内容,三是在课堂实录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成”的教学内容。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应该教什么”、“实际上教了什么”等。总的来说,正如王荣生提出的“教师能触摸到的新的课程内容,至今还是零星的、偶发的,与新目标相匹配的、质地和呈现方式能有效达成新目标的语文知识,几乎还是一个待开发的荒野。”本文就是试图从大方向上对这种新的课程内容、语文知识进行开发和建构。本文主要从课例入手,从课堂实录总结诗歌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在结合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诗学原理、语言学等等理论进行综合考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中学诗歌教学领域,进行中学古典诗歌“应该教什么”的理想建构。针对目前诗歌教学相关研究领域已经出现许多骄人成绩,却不能及时运用到诗歌教学中来的情况,本文努力汲取相关研究之精华,并结合语文教学、语文诗歌教学自身特点,对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内容进行学理上的建构。希望以此轻叩语文教学大门,能让更多合适的知识进入语文教学领域,让语文教育日趋专业、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