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u复合电接触材料电弧烧蚀性能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zi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化学镀铜法制备W-Cu复合粉末,研究不同温度、不同甲醛浓度及不同氢氧化钠浓度对镀层微观形貌的影响。通过热压烧结法制备W80Cu20、W70Cu30、W60Cu40不同质量占比的W-Cu复合材料,测试物理及力学性能。利用电弧烧蚀装置,研究不同成分、不同放电次数及不同电压下,W-Cu复合材料的耐电弧烧蚀性能,并分析烧蚀机理。在化学镀铜实验中,研究表明20 ml/L的甲醛浓度、60℃的温度、14 g/L的氢氧化钠浓度是适合本实验的化学镀铜参数,可以得到包覆完整分布均匀的镀层。利用热压烧结技术在1050℃下制备W-Cu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表明,随着W成分占比的增多,致密度、电导率与热导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硬度与抗弯强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研究不同成分W-Cu复合材料电弧烧蚀性能,烧蚀电压设定为8 k V。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电弧从起弧至湮灭的过程。研究发现:随着W含量的提高,三种成分材料的击穿电流与击穿强度变化不大,W70Cu30复合材料有着较短的燃弧时间、放电距离、较小的电弧能量,说明其抗电弧烧蚀能力较强。烧蚀区域形貌观察分析表明,在浮力、电磁力以及电弧切应力共同作用下,烧蚀区域呈现“火山口”形貌。我们选定W70Cu30复合材料进行不同放电次数的烧蚀实验,烧蚀电压设定为8 k V。发现击穿电流、电弧能量、燃弧时间基本保持不变,击穿强度随放电次数的增加而缓慢下降,质量损耗随放电次数的增加增长速率由快至慢,放电距离随放电次数的增加而缓慢增长。随着烧蚀次数的增加,烧蚀面积增加,铜相飞溅与蒸发也增多,样品表面上烧蚀坑的深度逐渐增加,暴露出W骨架逐渐增多,样品受到的破坏度也逐渐增加,在热应力的作用下热影响区域内形成裂纹。我们选定W70Cu30复合材料进行不同电压下的烧蚀试验,烧蚀电压设定为2、4、6和8 k V。发现随着电压的升高,击穿电流增大,电极之间放电距离增大,击穿强度降低,燃弧时间增长。观察烧蚀区域微观形貌发现,随着电压的升高,烧蚀面积增加,表面凸起高度增加,局部烧蚀区域出现微裂纹。拉曼光谱显示材料表面经过烧蚀后形成CuO,未检测到W的氧化态。
其他文献
符离集烧鸡是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镇一种悠久历史的特色肉制品。诱人的风味是符离集烧鸡的一大特色,目前对于符离集烧鸡的风味研究较少,且符离集烧鸡产业目前存在着人工环节较多,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限制产业发展。本文针对性采集市面上占有率较高的五大品牌,对其特征风味进行探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品牌:A牌符离集烧鸡,进行进一步的风味探究,以此结果引导符离集烧鸡的现代化加工工艺的完善。首先,市售符离集烧鸡所采样的
沙门氏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食用被其污染的食品会引起发热、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粘附在食品表面和加工设备上形成生物膜更加难以清除。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作为潜在的天然抑菌剂,对沙门氏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其对鸡肉的抑菌保鲜效果研究较少,对沙门氏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研究更未见报道。本文在调查合肥市零售肉中沙门氏菌污染状况的基础上,对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检测其耐药性、耐药基因和毒力
为满足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人们对海洋环境中材料的服役安全问题日益关注。铜合金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被广泛地用于制造船舶系统,耐磨板、齿轮和轴承等大型工程部件。铜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与合金显微组织密切相关。热处理和搅拌摩擦处理可以改变铜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从而对铜合金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了两种海洋装备用材CuZn39Pb3合金和CuAl9Ni4Fe4Mn2合金进行应力腐蚀行为
针对安徽砀山酥梨产量高,全梨深加工利用率低的问题,本论文首先对酥梨榨汁后的副产物梨渣进行红曲霉液态发酵,提取红曲梨渣膳食纤维,重点对发酵过程中各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再以梨汁为原料,利用红曲霉和酵母混菌发酵酿造梨酒,并用醋酸菌发酵生产梨醋,探究红曲霉发酵对梨醋品质的影响;最后将红曲梨渣可溶性膳食纤维(MPSDF)添加到红曲梨醋中,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调配工艺,开发出集红曲、膳食纤维及果醋保健功能于
食品安全治理已经嵌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任务。食品中脂肪酸和蛋白质结构变化导致的食品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快速、实时监测食品品质变化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和超灵敏等优势,可以实现
在过去的十年中,氧化亚铜(Cu2O)作为可见光活性半导体在光催化和光电化学领域的应用显著增加,但由于Cu2O的氧化还原电位位于其带隙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在照明时发生自我光还原或自我光氧化。鉴于其严重的光腐蚀问题,已经实施了各种有效策略来增强Cu2O的光稳定性,其共同点都是改善电荷从Cu2O到反应物或其他催化剂的转移,以避免电荷在颗粒内聚集。本文通过制备不同形貌和粒径的Cu2O且将Cu2O与其他半导体
天然植物花青素已被应用于调节谷物产品的结构和营养价值。但由于食物体系的复杂性,不同种类食物所处pH环境的不同,影响着其混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所以,研究花青素与蛋白质在不同pH体系下的相互作用规律,探讨其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对开发多酚类蛋白复合物作为功能食品在未来工业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麦醇溶蛋白(Gli)、麦谷蛋白(Glu)两种单一蛋白,分别通过紫外光谱法、荧光淬灭法等研究了在不
本文将稳态实验技术与激光闪光光解技术相结合,研究了大气液相环境中O2·-与1-萘酚(1-NP)、4-氯-1-萘酚(4-CN)、布洛芬(IBP)三种典型酚类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通过稳态实验技术探究了不同反应条件(O2·-浓度、反应物浓度和p H等)对其稳态转化的影响,测定相关的反应速率常数。利用GC-MS对反应产物进行鉴别,结合稳态及瞬态结果对反应机理进行合理推导。最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是当前一种新兴的水处理技术,其具有结构致密紧凑、沉降性能好和耐冲击负荷强等优点,目前已被应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等的研究。然而,好氧颗粒启动时间长、稳定性差等缺陷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其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宏观方面的反应器运行和微观方面的形态分析相结合,针对颗粒化启动初期这一阶段,研究了反应器运行条件和进水碳氮比对污泥颗粒化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路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本论文以山茶籽粕为原料,优化了山茶籽粕制备美拉德风味物质过程中山茶籽粕酶解和美拉德反应的工艺参数,检测了所得美拉德产物的理化性质;最后通过动物饲喂实验,调查了山茶籽粕美拉德风味物质的食品安全性。(1)山茶籽粕酶解工艺条件优化。利用碱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两步酶解工艺分解山茶籽粕制备美拉德反应小肽,把山茶籽粕肽的水解度(DH)作为指标,利用相应的单因素与响应面实验证明了山茶籽粕的最优酶解生产方法是: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