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中医“肾藏精”脏象理论知识管理平台提供的统计方法及数据挖掘方法,对清代名医10部医案类文献中与肾相关的内容从病因、病机、病名、证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剂、中药、针灸、体质、养生、康复及其他等14个方面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总结清代著名医家临证时从肾论治的理、法、方、药特点,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并以此丰富肾脏象理论。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第六版之升级版所收录的医案类书为基础数据源,对其所录89部医案进行筛选,最终入选10位清代名医的10部医案著作,对著作中从肾论治医案进行筛选,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的纸质出版物进行校对。1.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的筛选1.1清代医案著作的选择标准①1644年(清顺治元年)─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之间刊行。②作者卒于1912年前。③序写于1912年前。排除明代、民国、跨越两代、无年代记载及日本国医案共36部,初选出53部清代医案。建立清代医案类书籍数据库,并分别以书名、作者、作者生卒年、医案内容、卷数、页数、医案数、纸质版本出版社为字段名进行录入,并从中筛选清代名医医案著作。1.2清代名医医案著作的选择标准①清代具有学术影响力的著名医家的医案。②所著医案有相应纸质出版物,以校对《中华医典》。③医案著作所记载内容有具体个案,非完全医理分析,非完全方解。按上述纳入标准从53部医案中精选出10部清代名医医案,并从中筛选从肾论治医案。1.310部清代名医医案著作中从肾论治医案的选择标准1.3.110部清代名医医案著作中从肾论治医案的纳入标准①医案所记载内容在病因、病机、病名、证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剂、中药、针灸、体质、养生、康复及其他共14项中至少有一项与肾关系密切。②医案内容为具体个案。1.3.210部清代名医医案著作中从肾论治医案的排除标准①医案中虽有“肾”、“少阴”等关键词出现,但其内容实则与肾无关。②医案内容繁杂,医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原则呈现多样性,从肾论治不是其核心治疗思想。按上述纳入、排除标准,应用《中华医典》的检索功能,分别输入检索词“肾”、“少阴”、“命门”、“命火”、“藏精”、“六味”、“八味”,在《中华医典》中共检索出医案635例,对其进行人工校对,排除14例,形成621例从肾论治医案。2.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挖掘将全部入选医案以txt格式进行保存,导入中医“肾藏精”脏象理论知识管理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此部分工作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协助完成。3.中医学术名词术语标准化处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证病名大辞典》、《中草药异名辞典》、《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等相关内容,对数据库内医案从病因、病机、病名、证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剂、中药、针灸、体质、养生及其他共14项内容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不同颜色标注标准化后的统一名称,统计结果以标准名称加以表述。4.表述结果,凝炼结论通过对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的系统分类整理,对各变量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揭示医案中隐含的潜在信息,凝炼结论。结果与分析:1.病因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明确记载致病因素的医案为180例,涉及6种病因,其分别为烦劳(51)、外感六淫(45)、年老体衰(32)、情志内伤(24)、饮食不节(15)、失治误治(13)。烦劳包括劳力41例、劳神7例、房劳3例。情志内伤中因怒致病11例、惊致病6例、思致病4例、悲致病1例、仅注明情志内伤、无七情之分2例。外感六淫中感受湿邪7例、寒邪6例、热邪5例、风邪4例、暑邪4例、温邪2例、燥邪1例、湿热之邪5例、寒湿之邪3例、风湿之邪2例、风温之邪2例、风寒之邪1例、风寒湿1例,此外,仅注有外感、无邪气之分2例。2.病机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之病机,从肾脏象理论及从肾论治两方面加以描述,以脏腑病机为其核心,共体现病机21项,见于525例医案。肾阴虚(146)、肾气虚(40)、肾阳虚(24)、肾精亏损(24)、肾经络病机(17)、肾外感实证(5)、肝肾关系失调(134)、脾肾关系失调(39)、心肾关系失调(24)、肺肾关系失调(20)、胃肾关系失调(8)、肾膀胱关系失调(5)、多脏关系失调(18)、肝阳上亢(7)、肝血虚(4)、脾阳虚(4)、脾气虚(2)、肝风内动(1)、冲任不固(1)、大肠湿热(1)、肝脾关系失调(1)。3.病名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共出现病名55种,其中见于内科疾病医案535例、外科疾病医案26例、妇科疾病医案22例、五官科疾病医案37例、儿科疾病医案1例。高频次疾病名称排名前20位者如下:虚劳(113例,简略为113,下同)、血证(54)、遗精(42)、痰饮(33)、喘证(29)、眩晕(28)、咳嗽(27)、淋证(27)、中风(25)、泄泻(18)、痹证(15)、水肿(14)、痢疾(13)、消渴(10)、泌尿男科疾病(10)、产后病(10)、耳科疾病(10)、腰痛(9)、眼科疾病(9)、咽喉科疾病(9)。4.证名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仅出现1例证名,即下损劳怯症。5.症状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不可拆分症状要素统计共563个。高频次症状排名前20位者如下:咳嗽(99)、喘(71)、遗精(55)、头晕(44)、不欲饮食(37)、消瘦(36)、泄泻(36)、痰多(33)、腹胀(27)、小便淋痛(26)、腰痛(25)、失眠(23)、心悸(22)、面色无华(22)、足冷(21)、失血(21)、浮肿(20)、汗出(19)、脉数(18)、小便不利(18)。6.治则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治则描述仅2例:扶正祛邪1例、扶正固本1例。7.治法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共统计治法41种,出现于350例医案中:滋补肝肾(65)、滋阴潜阳(39)、滋补肾阴(35)、温补纳气(24)、温补肾阳(24)、壮水制阳(21)、补益脾肾(21)、滋补心肾(18)、滋补肾精(16)、滋补肺肾(15)、温补脾肾(10)、滋阴化湿(9)、温肾化饮(7)、清泄虚热(6)、补益肾气(6)、散寒化饮(3)、补益气血(3)、补益心肾(2)、温肾利水(2)、温肾固冲(2)、滋肾纳气(2)、交通心肾(1)、滋阴补阳(1)、温阳袪湿(1)、消癥止痛(1)、清利下焦湿热(1)、温脾化饮(1)、降气化痰(1)、滋阴熄风(1)、温阳化饮(1)、疏肝理气(1)、袪湿解表(1)、行气化湿(1)、温化寒湿(1)、养血和络(1)、滋阴平肝(1)、滋阴清热化痰(1)、清热滋阴(1)、温肾化痰(1)、涩肠止痢(1)、温中化湿(1)。8.方剂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共记载方剂91首,累计使用310次。高频次方剂排名前22位者如下:六味地黄丸(54)、金匮肾气丸(46)、都气丸(27)、滋肾丸(13)、虎潜丸(10)、地黄饮子(8)、复脉汤(6)、真武汤(6)、金水六君煎(5)、黑地黄丸(5)、归脾汤(5)、异功散(5)、四神丸(5)、固本丸(4)、大补阴丸(4)、生脉散(4)、桂苓五味甘草汤(3)、黛蛤散(3)、二仙膏(3)、青蛤散(3)、二陈汤(3)、附子理中汤(3)。9.中药统计结果原著中医家列出处方组成全部药物者,则每一位药物均参与统计;若原著记录格式为方剂名+药物,则不做拆方处理,仅对所加药物进行频次统计。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共使用中药305味,累计使用4093次。高频次中药排名前20位的是:茯苓(194)、熟地(156)、五味子(151)、茯神(122)、山药(113)、枸杞子(101)、生地(98)、龟甲(97)、当归(91)、人参(85)、阿胶(85)、莲子(83)、麦冬(83)、白芍(81)、沙苑子(77)、牛膝(68)、牡蛎(64)、山茱萸(64)、天冬(63)、芡实(61)。原著中所用单味药的药性累计使用频次统计结果如下:平性(1551)、温性(1526)、寒性(929)、凉性(46)、热性(41);药味累计使用频次统计结果如下:甘(2342)、苦(875)、辛(664)、咸(279)、酸(255)、淡(51)、涩(47)。原著中所用单味药的归经累计使用频次统计结果如下:肾经(1449),肺经(1005),肝经(924),脾经(854),胃经(767),心经(714),大肠经(292),膀胱经(265),胆经(111),小肠经(71),三焦经(69),心包经(21)。原著中所用单味药的功效分类共22种,累计使用4093次,统计结果如下:补阴药(514)、利水渗湿药(464)、补血药(455)、补阳药(421)、补气药(410)、收涩药(392)、清热药(385)、化痰止咳平喘药(183)、安神药(172)、温里药(135)、理气药(130)、平肝息风药(102)、活血化瘀药(101)、解表药(80)、袪风湿药(49)、化湿药(36)、止血药(21)、消食药(17)、开窍药(15)、泻下药(8)、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2)、驱虫药(1)。10.针灸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仅1例医案使用涌泉穴进行穴位贴敷。11.体质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32例载有体质内容,占全部医案的5.2%,其中阴虚质14例、特禀质13例、痰湿质3例、阳虚质2例。12.养生统计结果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涉及的养生调护方法包括:精神养生(14)、饮食养生(10)、房事养生(10)、起居养生(8)4个方面,共见于42例医案中。13.数据挖掘结果13.1高频次症状聚类分析结果对医案中排名前50位的高频次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其中24个症状表现字段形成了11个比较有意义的聚类组合:C1:遗精、头晕、腰膝酸软、耳鸣、咽干C2:腰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C3:头晕、耳鸣、胁痛C4:咳嗽、痰中带血、声嘶、遗精、腰膝酸软C5:心悸、失眠、遗精C6:咳嗽、痰中带血、咽干C7:痰多、咳嗽、喘、消瘦、腹胀C8:耳鸣、头晕、足软、行走无力C9:不欲饮食、腹胀、消瘦、泄泻C10:腹胀、不欲饮食、浮肿、小便不利C11:心悸、怔忡、失眠13.2高频次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对频数分析得出的50个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其中37味中药表现字段形成了12个比较有意义的聚类组合:C1:熟地、山药、丹皮C2:莲子、沙苑子、牡蛎、芡实、菟丝子C3:沙参、麦冬C4:五味子、山药、人参、核桃肉C5:熟地、枸杞、当归、石斛C6:肉苁蓉、杜仲、附子、鹿角胶C7:陈皮、炙甘草、半夏C8:牡蛎、天冬、龙骨、磁石C9:白术、炙甘草、党参C10:牛膝、车前子、泽泻C11:茯神、远志、阿胶C12:龟甲、黄柏、知母结论:1.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的病因以内伤类为主。外感因素也占有较大比重,印证了外感往往是引发或加重以肾虚为本内伤病的重要因素。2.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病机阐释医家多从肾阴虚及五脏阴虚进行论述,清代医家重视肾阴、肾精的思想,体现了肾阴、肾精为人体一身阴液之根本,丰富了肾脏象理论的内涵。3.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出现的高频次症状与肾并非直接密切相关,但充分体现了五脏之疾从肾论治的辨证特点;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高频次症状以肺肾、肝肾失调为主要表现;小便异常是决定从肾论治的第一主症。4.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没有具体的治则表述,体现治则属于辨证论治中“理”的一部分,说明治则是中医治疗中高度抽象的概念之一。5.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滋补肾阴法在与肾相关治法中占主导地位,适应病证广,应用频率高,得到清代医家的广泛应用,医家通过滋补肾阴达到燮理阴阳、调和五脏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6.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处方仍宗于经方,忌峻补之剂;六味地黄丸为补肾阴第一方;温补肾阳以金匮肾气丸为首选方。7.621例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中补益类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又以补阴药居首。药物性味以甘温为主,主要归肾、肺、肝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