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农村的封闭格局逐步被打破,农村问题呈现多样性和频发性特征,给农村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国家对农村社会治理议题日益重视,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进入农村地区,介入到农村社会治理的深层,为农村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路径。广州市民政局推出的ZX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简称“ZX项目”)便是其中之一,它围绕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这一目标,组织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师生以及社工到广州市ZX镇35个行政村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受到了项目购买方、服务对象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一致好评。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并依据场域理论视角提炼ZX项目三年来介入农村社会治理的经验,在场域理论的“地位”、“惯习”、“资本”三大关键概念的指导下,分析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治理的对策,考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治理的效果,能为其他同类型的实践提供现实指导。研究发现,作为外来力量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进入农村场域时,因村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度较低,基层管理者存在路径依赖和内卷化现象,特别是各个主体在资金链、服务链、评估链中的不平等关系而容易存在合法性危机。ZX项目主要通过寻找合理定位、运用大学生身份、驻村开展服务、尊重农村风俗来确立合法性地位,这是一切介入的前提。再以场域理论的“地位”、“惯习”、“资本”剖析ZX项目介入农村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分析城市化背景下ZX镇农村主体地位变迁、惯习冲突、资本匮乏的内涵,从而深入掌握ZX项目介入前的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炼了ZX项目改善农村社会治理的三大介入对策,即农村权力主体的引导对策,农村内生社会组织的培育对策,以及农村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对策。介入后通过权力主体的服务理念和方法、本土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农村互助氛围和资源流通的变化以验证ZX项目对农村社会治理具有推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将ZX项目的介入对策进一步提升到宏观层面,明确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掌握下列核心精髓,即要依据农村场域特征制定介入方案;调整服务方法以适应农村惯习;调动内生力量尤其是内生社会组织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通过增进资本提升村民的社会治理能力。最后针对农村社会工作应该采用怎样的服务模式,农村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成效如何进一步保持等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给其他研究者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