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发展现状分析及转型探讨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出现了诸多问题,许多学者将其归因于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发展,并认为该战略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地步。本文从出口导向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国际关系四个角度,重新审视当前形势下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适用情况。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当前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出口导向型模式并没有直接关系,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仍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发展的良好时机,应该并可以继续通过该战略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种种弊端,该战略是不能够一直施行的。现阶段应当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战略,另一方面为该战略的转型做好准备。本文以国家竞争优势的提升为立足点,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条件与不足以及如何通过该战略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提升,然后从实证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的利弊影响,最后为我国通过该战略实现经济转型与国家竞争优势提升提出政策建议。指出我国现阶段可通过重建国家竞争优势、提高教育水平以及扩大国内需求三个方面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我国建设为继日本之后的又一个经由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实现赶超的经济强国。
其他文献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激励机制实施相对较晚,早期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但随着我国市场有效性的逐步增强和制度的逐步完善,为管理者激励机制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管理者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显著提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途径,管理者激励机制将管理者利益、股东利益与公司绩效紧密相连,有效地提高了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管理者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沿海很多地区都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如苏州模式、温州模式、泉州模式和东莞模式,都引导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加深,中美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中美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92年的175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990.5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贸易在两国贸易中占主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