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环境保护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空前重要的地位。生物多样性(或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甘肃省经济实力薄弱,为了确保其保护生物多样性项目顺利实施,不得不采取融资手段,向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求助。因而,翻译对于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日渐重要。本次实践报告是基于《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建设》项目文件的英译,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描述和译后的反思与总结。笔者通过对该项目文件的用词特点、句式特点和写作风格进行分析,总结出该类文本的普遍性特征及翻译中应采用的理论策略和具体的方法或技巧。整个翻译过程分三步进行:译前、译中和译后。笔者通过文本分析,根据内容特点将原文分为三类文本,分别是:旅游类文本、政治类文本,以及图表类。基于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学,笔者将原文定义为“信息型+呼唤型”文本。此外,根据原文的综合性特征,笔者在本次翻译过程中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学说为主要理论依据,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主要翻译策略,其中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同时,笔者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为三大类,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大量实例予以说明,如:直译和意译、借用和模仿、省译和增译、使用缩写词和首字母缩略词、使用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短语等,通过这些解决方案,尽可能使译文的语义和句式结构接近原文,保证译文准确通顺。最后,笔者分享了其本次实践后的心得以及对翻译的看法。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认为一名专业译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翻译理论与具体实践有效结合,综合考虑译文的翻译目的和作用,与客户进行良好沟通,以委托方利益为重,并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