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四十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引发了劳动力供给减少、养老与医疗社会保障支出的财政压力巨大等问题,使得社会负担加重,进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政府曾多次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要素投入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要更多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在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加严重的情况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否会受到阻碍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才有助于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如今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此外,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能够缓和因老龄化问题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保护伞”,从而协调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OECD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也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如今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OECD成员国的经历有着相似之处,说明其老龄化应对政策值得学习与参考。因此,分析OECD国家对待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三者的对策方法可以为中国今后如何处理相关问题提供实践依据。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老龄化、社会保障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理论与影响机制分析,从理论上证明社会保障中介存在的可能。之后对中国和OECD成员国的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其进行横向国际比较与纵向历史比较。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首先利用OECD国家和中国的跨国面板数据,以各国资本存量与就业人数为投入指标,GDP为产出指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出36个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之后建立中介效应模型,验证老龄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和通过社会保障中介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影响,在检验过程中分别使用因果逐步回归方法和Bootstrap法对社会保障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此外,根据社会保障模式对国家福利型和社会保障型国家进行分组研究,分析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老龄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频率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与趋势。第二,老龄化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老年抚养比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此外,控制变量中的政府行为和利用外资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对外开放对其产生正向影响,而城镇化率对其影响不显著。第三,社会保障在老龄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果逐步回归法证明,人口老龄化通过社会保障加深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阻碍作用,而老年抚养比通过社会保障进一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Bootstrap检验法的结果除了证明社会保障中介效应的存在以外,还说明了在老龄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还有其他遗漏的中介变量存在。第四,社会保障水平对福利型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阻碍作用明显要高于对社会保险型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阻碍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放入同一个框架内进行研究分析,检验社会保障中介效应是否存在。考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老龄化社会中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应对老龄化问题和发展经济具有实践意义。此外,本文对传统的逐步回归法和新兴的Bootstrap检验法的检验程序和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并重点说明了传统检验法存在的不足以及新方法针对其缺陷所做的改进。在实证研究中使用两种方法对社会保障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也更好的说明Bootstrap检验法的确弥补了传统检验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此方法可以对中介效应做出更完善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