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运动无时无刻不暴露在风险之中。运动员作为社会特殊的工作群体,以运动为天职,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箴言指导下,不断挑战人类运动极限。长期异乎常人的高强度训练极易造成运动员身体组织各种损伤。同时,比赛过程中不可预知的偶然性也使运动员面临相当大的伤残风险。训练,比赛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可能导致运动员身体受伤,残疾,丧失运动能力甚至死亡。运动伤残风险正可谓是运动员运动生涯乃至生命的头号威胁。桑兰事件提醒我们,在关注中国体育成绩的同时,更要冷静下来关注运动员巨大荣誉背后隐藏的运动安全保障漏洞。运动员的运动安全保障问题是整个运动员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和根本。运动员伤残保险作为对运动员身体伤残事故的风险补偿机制,对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延续以及后续医疗康复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体育事业长期实行国家包办统管的管理机制。这导致行业互助和政府关怀往往成为解决运动员伤残事故的方法和固定保障模式。这种保障模式不仅保障水平低,稳定性差,无法根本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长此以往更是会影响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运动员伤残保险起步晚,发展慢,市场供求双方背离严重,同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和体育产业市场化趋势极不对称。作为分散风险,补偿损失,安定心理的重要金融手段和制度安排,商业运动员伤残保险在提升我国运动员保障水平方面必然也是必须要承担重要职能。本文对我国运动员伤残保险开展历史进行了分析,对现行保障模式项下的保障措施利弊进行了梳理,围绕商业运动员伤残保险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国外运动员伤残保险运作模式,力求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员伤残保险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