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奥尼尔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是美国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剧作家之一。他不仅给美国戏剧注入了严肃的主题元素,而且广泛尝试各种戏剧手法,在戏剧创作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在刻画女性人物方面,奥尼尔的成就也不容忽视。然而,不少评论家认为,奥尼尔没有摆脱西方文化传统的男性观点的狭隘的局限性,他的女性人物不是幼稚单纯,便是飞扬跋扈。有的女权主义者甚至断言,奥尼尔是不可能把真正的女性形诸笔墨的。笔者认为这些评价是对奥尼尔女性观的偏见和误解。
本文从西方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即性别本质主义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以奥尼尔的相关作品为依据,通过对分析奥尼尔在三个不同时期对女性人物的塑造,探讨奥尼尔在写作过程中对女性认识的发展变化,即从开始受传统性别本质主义的严重影响,到后来逐渐超越时代和自我局限的成熟过程。通过对奥尼尔戏剧中刻画的女性人物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奥尼尔艺术的成熟,他对女性身份的界定和性别角色的认识也随之成熟。
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包括对剧作家奥尼尔的介绍、文献综述、对性别本质主义相关理论的阐述以及选择本文主题的意义。重点叙述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关于性别本质主义的理论。性别本质主义理论认为,女性生来就不如男性,与男性相比,女性低劣、被动,没有独立的人格,是男性的附属品。性别本质主义理论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包括威廉·莎士比亚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等在内的许多作家都曾受其影响,奥尼尔也不例外。
第二部分是主题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讨论奥尼尔对女性认识的局限性。由于受性别本质主义观的影响,奥尼尔早期创造的女性人物大都是低人一等的女性,她们或弱者型,或牺牲型,或祸水型,都是西方传统文化为妇女设置的传统角色。本章集中讨论两个女性角色,即《网》中罗斯和《奴役》中的罗伊斯顿夫人。前者软弱被动,后者顺从忠诚,两者完全是丧失自我,没有独立个性的传统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奥尼尔在其早期创作过程中刻画女性人物方面的保守性以及对女性认识的局限性。第二章论述奥尼尔对女性认识的发展变化。随着创作的不断发展,奥尼尔的女性观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走向客观。这主要体现在对女性人物的刻画方面。奥尼尔在这一创造时期逐渐摈弃对女性的偏见,真实地再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困惑和痛苦,塑造了一系列觉醒了的女性形象。她们意识到了自我身份的缺失以及来自男性压迫的痛苦,力图通过反抗来摆脱男权文化的束缚。本章主要分析两个女性人物,即《安娜克里斯蒂》中的安娜和《榆树下的欲望》的艾碧。第三章主要通过对奥尼尔第三时期刻画的女性人物的分析,探讨奥尼尔对传统女性观的超越。在这一时期,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不再是男权文化为妇女设置的传统角色,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的女性形象。他们通过反抗和斗争,摆脱了男性的压迫,实现了超越传统男权文化的自我定位。本章主要分析的两个女性人物是《奇异的插翅》中的尼娜和《月照不幸人》中的乔茜。随着世界观的成熟,奥尼尔在刻画女性人物方面逐渐突破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力图摆脱性别本质主义的影响,表现出剧作者对男权文化思想的挑战,对女性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从客观走向成熟和超越。
最后是结论:奥尼尔笔下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奥尼尔女性观的发展变化。尽管西方传统文化弥漫的男权思想对奥尼尔的创作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其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力图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在创造女性人物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从传统到客观,最后走向成熟。奥尼尔的伟大在于揭示了女性在传统道德观的约束下的痛苦困境,并以一种全新的,同情与尊重的视角反思传统女性观的局限性,探索了女性在与传统斗争过程中的自我身份的迷失及其重建的过程,这对重新审视异性关系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