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解说事业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解说,借助无线电波进行传递;随着改革开放,生产力大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解说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变化,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致使解说事业有了不小的变革。体育解说的存在离不开体育赛事;毫不夸张的说,是体育衍生了这种全新的事物。在没有特殊状况的情形下,也无论是何种大大小小体育项目,几乎都伴有体育解说员对其进行的现场解说。最后,借以无线电波或电视信号等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信息传递。英、美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开始对奥运会这类大型综合赛事进行转播,他们的体育传媒事业发展明显快于我国。在赛事解说方面较之我国又有着更为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是,语言的差异、翻译中存在的歧义,限制我们只能更多的对我国体育解说进行分析研究。有些学科是不分国界的,比如音乐、比如舞蹈等等。我国体育解说发展的成果也来源于前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传承精华,至于地域问题终究需要突破语言差异的隔阂才能窥见一斑。今天,广播在百姓生活、传媒介质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不过,体育解说倚仗的广播和电视之间有很大的特殊性与差异性。电视的普及如同洪水猛兽般冲击了广播的主导地位,但却没能够将之彻底取代。电视体育拥有鲜活、生动的画面,赛势一览无余直观的展现眼前,没被取代的广播“没落”后,悄然选择了对电视赛事转播进行二次转播。现代社会电视体育解说大行其道,它具备广播解说的语言特征,并推动这项事业大幅进步,因此电视体育解说是研究的核心方向。时常听到某某解说员有着解说“万金油”之称,尽管一些发达国家解说史较长,但细细核算,世界解说史也还不足100年。体育事业之大、项目之多,使解说员们不能够对每一个项目都充满极高的热忱,也无法事无巨细的去了解所有项目。不过这没能妨碍解说者们顺利完成解说任务,究其原因,不同的项目凝结了相似的解说特征。体育项目规则、特点不同影响的是解说内容,从解说规律来说,大同小异。篮球项目是我国第一个运用到体育解说的项目,有着不可小觑的历史地位。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对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全明星赛进行转播,当时在观众中引起不小的轰动。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播体育频道的次年,开始定期、规律的向全国观众转播NBA联赛,大家普遍反映赛事精彩刺激。时至今日,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开展、转播也如火如茶的进行;广泛的群众基础、较长的转播史,使得篮球在解说项目的研究中具有非常之高的发言权。体育事业与传媒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千丝万缕的关系,体育的发展成就一半离不开传播媒体。体育解说至今没有明确的学科分类,它是体育科学的边缘学科,也是传媒学、艺术学、语言学的边缘学科。体育解说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对一场赛事的解读与心理导向。解说的特征反映解说的内在属性,不合格的解说降低观众的审美,好的解说感染观众、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运用视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史进行梳理、回顾,对CBA2011-2012赛季的10场比赛及受众对体育解说的看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电视传媒业对从业人员的语言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标准,促使体育解说员普通话水准整体状况良好,这主要表现于语言的发音、语流的连贯、声调的张尺度等;但解说行业目前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完善的体系,出现了赛事解说描述性语言、评论性语言规范程度较低的问题。(2)部分非体育专业出身的体育解说员,在解说中面对大量体育专业知识储备的挑战,由于先天基础处于弱势状态,导致解说内容匮乏、空洞,对赛势分析不够专业、透彻,甚至令观众产生厌倦之感。(3)时间、地域等原因的限制,让国民在关注体育赛事时大多选择电视、网络媒体的方式。因此,赛事解说往往贯穿于观众收看赛事的过程中。但是,解说里出现的画面与声音难以保持一致、契合不到位、对场上人物张冠李戴等直接影响观众的收视效果、降低媒体的收视率。(4)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解说存在本土与非本土之分,解说中不能够保持公正客观原则问题普遍存在,倾向性把握不到位,中立意识差。(5)解说语言单一没有幽默感,缺乏激情与娱乐精神,解说中带有浓烈的民族主义。忽略了体育带给人们放松、休闲享受的本质特征。解说队伍单薄,男性占据比例中绝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