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透明木材是一种拥有良好透光率的可再生型复合材料,在光电子器件、家居材料、节能建筑等领域均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研究者们对透明木材的工艺、结构、功能等领域的不断探索,当前透明木材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制备工艺。然而,目前透明木材的可制备厚度小,这种小尺寸的材料难以真正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因此,本课题以提高透明木材的厚度为主要研究目的,对多层透明木进行层积结构设计以及对单层透明木材层进行物理改性,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2071687、3200138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明木材是一种拥有良好透光率的可再生型复合材料,在光电子器件、家居材料、节能建筑等领域均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研究者们对透明木材的工艺、结构、功能等领域的不断探索,当前透明木材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制备工艺。然而,目前透明木材的可制备厚度小,这种小尺寸的材料难以真正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因此,本课题以提高透明木材的厚度为主要研究目的,对多层透明木进行层积结构设计以及对单层透明木材层进行物理改性,制备出性能更加优异的透明木材。通过对改性后透明木材的化学组成、微观形貌、光学性能、机械性能和表面性能等进行性能表征,探讨经过层积结构设计后透明木材的性能变化,以期解决当前透明木材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扩大其应用范围。本课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选用不同材料作为表芯材进行层合而成的多层透明木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性能,仍拥有一定的光学透过率,表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表面薄木贴面的方式制备厚度大的多层透明木,以扩大其原料选择范围。且对本课题采用的10种表芯材组坯方式制备得到的多层透明木的性能进行研究发现,不同表芯材制备的不同多层透明木具有不同的性能特征。三层透明木的光学透过率为45%~65%,最大抗拉强度最低为24.5 MPa,最高为57.0MPa;五层透明木的光学透过率为35%~55%,最大抗拉强度最低为25.3 MPa,最高为59.0MPa。这也证明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通过选择不同表芯材以制备具有不同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要求的透明木材产品。另外,本试验发现,多层透明木的表面性能主要与其表面材料有关,这对于其作为外部材料进行应用时也有着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2)通过对垂直组坯的多层透明木与相同厚度的单层透明木的进行性能对比研究,发现随着透明木材的厚度增大,其内部树脂与细胞壁的结合界面裂纹增多,会呈现出不光滑的形态特征,因此导致厚度大的透明木材透光率降低。而多层透明木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树脂与细胞壁的结合界面裂纹较少,形态光滑,具有更加优异的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并且随着厚度的增大,这种性能优势也愈加明显。同时,这种多层透明木可有效降低木材的吸水性能,改善单层透明木的各向异性,具有应用于建筑领域、家居领域和装饰领域等多领域的可能性。(3)透明压缩木材与传统方法制备得到的透明木材样品相比,其光学透过率提高约34.1%,雾度降低约28.5%,呈现出更加良好的透明效果。并且,利用简单压缩的方式将木模板的细胞壁密实化,可得到保留细胞壁骨架且结构更加均一的木模板,有效改善各向异性的缺陷。除此之外,透明压缩木材可承载的最大拉伸强度可达113.75 MPa,杨氏模量为2.276 GPa,硬度为70 HD,均大于传统透明木材(可承载最大拉伸强度为39.32 MPa,杨氏模量为0.678 GPa,硬度为33 HD),证明其具有更加优异的抗拉伸性能、抗形变能力和抗表面破坏能力。而透明压缩木材在热降解过程中失重速率小于传统透明木材样品,燃烧后剩余重量大于传统透明木材样品则证明透明压缩木材具有更加稳定的热性能。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日新月异。随着小学数学知识点的一步步加深以及数学教学资源和手段的不断整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高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成为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文中提出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把中华文明研究引向深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神话包含了中华文化基因,给族群奠定了最基本的文化观念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显著。以下三篇论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是现代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革新的必然选择。基于此,首先阐述互联网视域下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现状,总结常见问题,分析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革新的必要性。然后探究互联网技术在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优势,重点研究互联网视域下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优化措施。信息时代下,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育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构建信息化精准教学体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31个省级行政区政策执行的研究发现:政策执行在培养补充、待遇保障、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政策主体行为和政策执行结果偏离政策目标的失真现象。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社会网络特征对政策执行具有深刻影响:城乡教师对城市和乡村的称谓中具有对乡村的符号性影响;城镇教师的职业认知更倾向于职
统计学是各高校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中开设的重要课程。新文科建设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机遇。统计学"四元"TPEC教学模式,遵从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基于"四元"模型将课程教学划分为知识传授、知识同化、知识巩固和知识外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一个元素发挥主导作用,其他三个支撑元素发挥协同作用,以完成各阶段任务及目标,四个阶段循序渐进,最终为达成教学目标和宗旨服务。通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英语信息化教学理念相较而言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因此“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已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创新改革的必经之路,其显著特色关键在于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赋予学生更为广泛的知识内容,且更容易学生吸收内化。在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影响下,对于教师教学能力要求
当前,在互联网传播、个体思维演化等主客观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通过正本清源,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迷障,既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发生学视角为特色,梳理和分析了历
为了研究“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途径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以及访谈法,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工程造价专业1班、2班的大学生的英语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探究。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在测试前后,学生们的英语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翻译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提升最为明显。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创新途径使用后效果显著,值得
雅各布森在语言行为中提出了转喻以相切性和连续性为基础,而隐喻则与相似性和替换性的原则有关,进而把原本作为传统修辞手法的两种形式提升为语言功能的两种基本模式。其借助失语症的实证研究解释了转喻与隐喻的二元对立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从语言学应用到人类文化学领域。在雅各布森看来,转喻和隐喻之辩证并不限于文学作品的研究,而在西方艺术史中也同样存在,可以说是语言学在绘画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西方绘画流派中,建构图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种状况中,高职院校亟需一个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工具。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教学应运而生。此种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积极性。也正是因此,互联网教学被广泛地应用在了高职的英语教学中。但相关调查研究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