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学源流考述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以及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古以来燕赵之地,名医辈出,著作成林。如自远古至清末,河北约有200多个医家。战国杰出医家扁鹊以其临床各科精湛的医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高尚医德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成为中医学开山鼻祖。尤其是在金元时期,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中,河北竞有刘河间、李东垣两家,并且产生了河间和易水两大中医学术流派,两大学派在医学领域,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业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河北医学乃至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河北医药学遗产,振兴河北中医事业,本研究广泛搜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河北医药学的起源开始,对各个历史时期河北医学的发展、医学成就及产生医家均进行了系统地挖掘整理,尤其是对历代名医的撰著、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医学的影响等都进行了考述和研究,形成了河北中医学发展的一个大脉络,以期填补河北中医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也对广大中医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门很好的工具。本论文对河北医学源流进行了全面考述主要分为六部分:   1.原始时期的生活与医学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从北京周口店发现猿人化石及山顶洞人,说明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燕赵大地,并且他们在生产劳动的同时,长期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就开始了早期的医疗保健活动。并且学会使用医疗工具如针砭等治疗疾病。   2.早期的医药卫生实践(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春秋)在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使河北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大大提高。如河北藁城发现植物种子、酿酒遗迹即保存酿酒作坊,说明人们在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不断丰富,药物知识不断积累,而且创制了酒剂,这是治疗学和制药学上是很大的进步。河北易县发现井壁遗物,说明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提倡讲究卫生,以预防疾病,维护健康。   3.引领学术各科并进(公元前475~265年战国~三国)从战国至三国的七百多年间,祖国医学不管是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临床医学或药物学方面,均发生了质的飞跃。如《黄帝内经》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己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从战国至三国时期,战国杰出医家扁鹊(秦越人)对临床各科精湛的医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高尚医德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成为中医学开山鼻祖。如河北刘胜汉墓中医针、医工盆等医用文物的出土,代表了医学各科的进步。   4.杰出群体的突出成就(公元265~960年两晋~五代)由魏晋以迄隋唐,是祖国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及临证各科全面发展时期。河北医药学也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在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方面表现突出,涌现出许多名医和医学家族是其显著特点。   5.医药学的创新与流派形成(公元960~1368年宋~元)宋金元时期,是河北医学史上学术气氛异常活跃,学术传承与创新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而且医学各科皆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也是河北医学成效卓著及对祖国医学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等相继兴起,形成了两大学术流派,即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   6.实践和理论新发展(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明、清时期,祖国医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多种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造和发明,如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临证各科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在此期间,河北医学理论和实践都有创新和发展,活血化瘀学说和伤寒新说为其代表。出现了一百多位医家及众多著作,彰显着学术的成熟与丰富。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院内制剂血复生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的作用环节,建立免疫介导小鼠再障模型,检测小鼠骨髓T细胞表面CD28、CTLA4表达以及血清和脾淋巴细胞(SPL)培养液IFN-γ、TNF-a水平,了解血复生对细胞免疫及造血负调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成功建立免疫介导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血复生用药组,环孢菌素组,血复生加环孢菌素组;检测各组小鼠血常规、骨髓
目的: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技术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痰湿证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代谢物的差异,从代谢组学层面探讨PCOS痰湿证的发病